大多數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在閑暇之余也會通過網絡去了解更多更好的育兒相關的知識和方法,我覺得下面這10個小習慣是可以嘗試去引導和培養孩子。

圖片來自于百度,若侵權可聯系刪除
?1.盡量不要用強制手段來要求孩子學習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為父母,而是為自己的未來。
若一味地打罵,孩子會造成壓力,從而學習氛圍就變成了一種爸爸媽媽要求的“任務”、“這任務完不成就要挨揍”的氛圍,會適得其反。孩子一開始會因為拗不過而妥協,等孩子長大一些,有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就不太好引導了。
比如:讓孩子知道結果。孩子就是不想做作業,不要強行地“求”孩子學習,可以直接讓孩子體會一下不做作業被老師批評的滋味……
2.給孩子創造一個容易融入學習的環境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確,如果一到家中父母都在玩手機,除非天生對學習看書有興趣的孩子,正常來講孩子也會跟著玩耍看動畫片。
比如:父母在家工作時,讓孩子也一起跟著學習做作業,期間的互動也會是孩子感受愛意與上進的契機。當然適當休息時也提醒孩子該休息一會或玩一會了。
比如:營造學習的氛圍,家里放個書架,買各種類型的書,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是很好奇的,他/她無聊了也會選擇看書看繪本。
當然,這里提醒一下,勞逸結合,不要讓小小的孩子那么累,補習班/興趣班少些,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畢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我希望孩子們都是后者,這樣在未來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少坎坷,都能堅定堅強走下去。
3.讓孩子學會提前預習
之前看了一個孩子考上北大的媽媽的分享,她前期耐心引導,讓孩子在三年級后開始自主預習下節課的課程,甚至,孩子可以提前預習完下一學期的課程……
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孩子的思辯能力,另一方面減輕孩子在課堂上“聽不懂”、“跟不上課堂節奏”的惡性循環,通過預習,孩子能自己知道自己在下一次課程中需要重點聽哪些,甚至哪些疑問需要直接去請教老師。
4.多運動更健康
一個好的身體狀態,可使人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得到增強,免疫力會提高。
健康的身體是生活和學習的前提條件,這樣孩子才能很好地管理時間,并按照自己的計劃把事情完成。
5.不挑食,培養早睡早起的習慣
比如:認真對待吃飯。家人在吃飯時都不要去看電視或者還看手機,吃飯的氛圍還是很重要的,改掉“跟著孩子來回跑喂飯”、“隨孩子吧,孩子還小,待會吃也一樣”等陋習……
還有一點,一天三頓盡量按時吃飯,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
6.讓孩子學會自己規劃生活和學習
比如: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今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自己的書包和玩具自己整理、今天想做什么事情、自己的作業有哪些?至于“先做哪個?”、“怎么做?”,由他來決定……
這樣也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很大程度上可以獲得自信。
7.把漢字寫得整齊又漂亮
先不用急著告訴孩子字跡工整的好處,有的孩子即使聽了很多關于“字好看”的好處,但寫字工整好看也需要多觀察、勤加練習的一個過程,不能要求“一口吃成胖子”,應多鼓勵孩子練習,熟能生巧,字會越來越工整。
8.做一個誠實的人
允許孩子的不完美,畢竟孩子同時也在不斷接受不完美的父母。
當發現孩子有撒謊等行為,不要急赤白臉一段訓斥,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并詢問為什么。
孩子的內心世界沒那么復雜,可能有時候只不過是想達到自己某個小小的愿望而已,甚至有的孩子還不知道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所以好好溝通,正確引導,教育有很多種,重點是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家長和孩子都可以獲得成長。
9.學會自己檢查作業
引導孩子自己檢查作業,“發現問題”是能夠鍛煉“腦、眼睛、手”的思考、觀察、動手能力,同時也會讓孩子印象深刻。
當然這也可以鍛煉孩子對于給出答案(或指作業)的堅定程度,也能及時查漏補缺。考試時總猶豫不決、模棱兩可的情況也是挺多的,速度與正確率讓孩子自己去把握。
10.對零花錢的管理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他(她)雖小,但也是個“小大人”了,對某些事情可以有屬于他(她)的“支配權”,比如偶爾孩子請好朋友吃糖等
畢竟,個人一直認為“財務自由,靈魂才能自由,靈魂自由,你想要的都有”。
當然,在某些問題上家長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或告知,雖然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要記住“不能傷害自己、不能傷害別人、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能讓他人傷害自己”。
適當地讓孩子知道:父母給予的都不是理所應當的,不是想要什么都可以滿足的,長大后自己想要的要通過自身努力去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