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我們常說"嚴師出高徒",韓非子也說過"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三字經》也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樣的話。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古人們一直崇尚是嚴教、嚴管的態度。因為嚴厲的態度可以磨煉孩子心性,改掉孩子做事心浮氣躁的毛病。而對待小人應該懷有一顆恭敬的心,這樣就可以化解小人作惡的邪心。孔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小人的心如同山溪里的流水一般,反復無常。而我們能夠做到的是保持自己的品質,遠離是是非非,遠離小人,不與人交惡。

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話雖這樣說,但是我們為人父母者,總想著為孩子做最好的安排,以便使他將來的生活沒有任何的后顧之憂。 豈不知給他過多的錢財實際上等同于在害他。父母最應該留給孩子是良好的家風,而不是錢財。一個積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會有多到自己享用不了還能留給子孫享用的福德,相反不積累善行的人家,則會有多到能夠自己遭受不了還能留給子孫遭受的禍患。由此可見樸實純正的家風影響是多么重要。
林則徐曾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句說的何其透徹和灑脫,可是又有多少人參透其中的道理,并且能夠真正的付諸于實際生活中?

三、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轉為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其感尤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對待孩子嚴格要求,容易形成高尚的品德;"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反之如果疏于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品質出現問題,由此可見孩子人品的高與低在與父母兄長如何的教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矣",德育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結交朋友不是為了充門面,而是為了自己身心的健康發展,選擇好的朋友可以是良師益友,受益終身。教育孩子不能一味追求高官厚祿、飛黃騰達的人生,而是要注重孩子性格品性的培養,要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理想目標。努力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擁有濟世胸懷的人。
五、縱容子孫偷安,其后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后必至爭貲財而傷骨肉。
縱容孩子貪圖安逸,日后一定會染上貪圖酒色的惡習;教育孩子謀取私利,日后必定會因爭奪錢財而做出有傷骨肉親情的事情。平時的要重視對孩子的日常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會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親情永遠大于金錢,多少人因沒有處理好金錢和親情的關系,而造成親人之間的反目成仇。錢財只有花一時,而親情則是一輩子的。

六、與其使鄉黨有譽言,不如令鄉黨無怨言;與其為子孫謀產業,不如教子孫習恒業。
為子孫后代置辦產業,莫不如教會他們怎樣創立自己的產業。俗語說"富不過三代,窮不出五服",無論你為后代留下多么雄厚的資金,倘若他們不努力經營,終會出現"坐吃山空"那一天。由此可見教會孩子自謀生路的手段,進行自主創業遠比留下錢財和產業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