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的考試已經砸了,你繼續責備,除了會加重他的心理負擔外,無濟于事。
對于成績,我們除了看分數,更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態。
01
你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心理負擔
孩子考試考砸了,誰的心里更難受?不少家長認為自己比孩子難受,“我們急得捶胸頓足,他卻無動于衷。”
錯了,其實孩子比你更難受,只是他們不會表達而已。
考砸了,孩子心里已經有愧疚感,而我們的責備,只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更加如履薄冰。
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有一次考試成績全年級第二,回到家不敢跟媽媽說。

而媽媽其實早就通過老師那知道了成績,她先是說道:“下次好好考就行了”,隨后轉身又說:“都考第二了,還有什么可高興的?這次考這樣,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怎么辦呀?”
本來聽到第一句話的英子,心里松了一口氣;聽到后面的話后,失落極了,從那之后成績一直在下滑。
媽媽的態度,讓她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最后患上抑郁癥。
經濟學里有一詞叫“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去的成本,就沒必要影響后面的決策。比如你已經花錢買了橘子,結果很酸,不想吃就不吃,而不是想著花了錢,逼著自己吃。
孩子考試何嘗不是這個道理,事實已經造成,我們沒必要再揪著不放,而是應該怎么幫助孩子下次考好。
越是糾結于孩子的過錯,孩子的心理壓力越大。

02
責備固然痛快,但鼓勵才會讓孩子進步
鼓勵使孩子進步,家長都明白這道理,但控制不住自己,仿佛不說孩子幾句,他就不會將成績放在心上。
有的家長是不吐不快,怕孩子認為你不在乎成績,而相比表現在乎,鼓勵才會讓孩子真的受益。
之前看過一個小故事,講的是孩子考了倒數第一后,一位爸爸的做法,看完令人醍醐灌頂。
孩子考了倒數第一,回到家后,爸爸看到孩子垂頭喪氣的,不忍心責怪他,就跟他說:“你太厲害了,再也不用擔心別人超過你了。”
孩子聽完這話,倍感欣喜,同時也想著下次一定要考好點,讓爸爸高興。
第二次,孩子考試進步了十幾名,爸爸說:“你太厲害了,竟然進步了十幾名誒!”孩子看到爸爸眼里的光,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帶給爸爸的快樂,他要將這份快樂延續下去。
第三次,孩子考到了第十名,爸爸說:“哇,你這次離第一名只差9個人誒。”其實孩子沒想到自己離第一名這么近,之前想的是讓爸爸高興就好了,沒想到不知不覺竟然進步這么快。
英國著名的教育家史賓塞曾說過:“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成績差的孩子本身就有自卑情緒,而我們做的是驅散他的陰霾,而不是將自卑刻在他的心上。
所以,我們要以鼓勵代替責備,以信任代替質疑,以欣賞代替打擊。

03
相比成績,心態更加重要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這句話告訴我們,成績好的不要得意,成績差的也別灰心;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網上一名網友說過小時候媽媽對他的教育,令人贊嘆。
我學習能力差,理解力也差,學東西又慢,所以上小學時,即使簡單的題目我從來沒有考過滿分,而別人都拿了很多滿分。
然而每次考試回家的路上,媽媽都沒有罵過我一句,她總是安慰我說,沒事,下次考好點。
好幾次,我很難過地問她:“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她說,“你知道嗎?鍋越大,開水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你以后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媽媽的話一直鼓勵著我,最終的最終,我考上了人大。
李健在《向往》中唱道:“我知道并不是所有鳥兒都飛翔,當夏天過去后還有鮮花未曾開放。”孩子就像花兒和鳥,擁有屬于自己的節律、花期和前進方式。
相比成績,我希望孩子知道他的無限可能,與其責備,我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心態,敢與天比高,敢與地比厚,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因為在這日益紛雜的社會,在學校也好,社會也罷,心態真的太重要了。
而這心態是你能夠培養他的。

04
成績好,成績差,各有各的好
一位校長在家長會上的一段話刷爆朋友圈,連孟非都說:“寬慰到我了。”
這段話內容是這樣的:
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慢養。
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有的孩子沒有。
沒有資質的孩子是用來報恩的。
因為讀書特別好的,將來回去美國、英國、加拿大,見面只能靠視頻。
讀書沒資質的等我們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載我們去吃牛肉丸,明天載我們去吃海鮮,想想真美好!

讓我想起一個社區的問答,有出息的孩子都走得遠,沒出息的孩子才能陪伴左右,你會怎么選擇?
這的確是兩難抉擇,有出息的走得遠,也只是會成為自己的炫耀資本;走不遠的孩子雖然沒出息,但至少能為自己端茶送水。
所以,孩子成績的好壞要看淡,我們除了要安慰孩子,也要寬慰自己。
你可以急成績,但別讓孩子感覺自己無用。
成績好,成績差,各有各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