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年前,我陷入了極度的焦慮和迷茫中,原因,就是說不得、管不服的青春期兒子。
小時候的兒子,是一個小暖男,乖巧懂事,關心媽媽。
不管我上班多忙多累,只要一看到他貼心的樣子,就什么愁事都忘了。
在學習上,兒子也很聽話。
很多時候,其他小朋友寫完作業出去玩了,他都會完成我布置的額外練習,就算不情愿,也會做完。
就這樣奮斗了六年,兒子的成績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絲毫不用我操心上火。
但自從升入初中后,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漸漸發現兒子變了。
從一個乖巧、聽話、貼心的小男孩,變得非常頑劣,開始厭學、頂嘴、亂發脾氣。
不同于童年時跟我的親密,現在,不管我催他吃飯、出門還是寫作業,只要我一開口,哪怕他已經磨蹭了很久,但還是會很不高興,不是頂嘴發脾氣,就是摔摔打打,弄出動靜來以示不滿。
英語一直是他的弱勢科目,我讓他周末多留出點時間背單詞、復習語法,明明他已經打開英文課本了,卻在聽見我的話后立刻丟在一旁,拿著語文看了起來,故意跟你對著干。
種種行為,不斷燃起我的怒火,我開始跟兒子硬碰硬。關系日益劍拔弩張,互相對吼成了常事。
母子之前變得越來越難以溝通,我覺得他混蛋到了極點,不理解一個媽媽的愛和苦心。
兒子認為我是在自我感動,所作所為只感動了我自己,完全不是他想要的。
就這樣持續了小半年的時間,我越管,他越反叛;
我越是看著他學習,他越不學,好像純粹是為了跟我對抗而來。
終于,兒子在期末考試后拿回了一張讓我憤怒的成績單:各科成績均不理想,英語更是考了個不及格!
再不強勢壓制,還不知道他接下來會給我們什么“驚喜”!
當天晚上,我和老公聯合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地教育兒子,恨不得狠狠扇他幾巴掌。
可兒子梗著脖子,一臉不服的表情,小嘴巴巴地不停辯解,指責我平時干涉太多,干擾他的學習節奏,等等。
總而言之,他沒錯,錯的是我們。
我越聽越氣:“考成這樣你還有理了?我要是你,我都覺得臉紅!”
“我學不好是我的事,對不起的也是我,沒對不起你,你天天把為你好掛在嘴邊,就是感動了自己惡心了別人!”兒子喊得比我還聲嘶力竭。
兒子的態度徹底惹火了老公,忍耐了一晚上,聽著兒子大放厥詞不服管,老公反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打在了兒子的臉上。
兒子哭了,他沖進房間,狠狠摔上了房門,聲音震天響。
老公氣得嘴唇直哆嗦,一個勁兒地重復:“怎么養了這么個白眼狼!”
02
從那天開始,兒子和我們的關系越來越差,他不愿理我們,也不肯和我們交流。
晚上回家吃完飯,就是進屋把門一鎖,至于在里頭是玩游戲還是干別的,我全然不知。
但我清楚的是,他一定沒在好好學習,因為一次比一次低的考試成績,足以說明這一點!
好幾次,我都想找兒子好好聊聊,可兒子拒人千里的神情和厭惡的眼神,讓我的心就像掉進了冰窟一樣。
不知道有多少個晚上,想到兒子對自己的態度,和日益下滑的成績,眼淚止不住地流。
我想不通,原來那個學習好又聽話的小男孩,怎么變成這樣了?
再這樣下去,我們就成仇人了,兒子的學習也廢了!
我開始翻閱各種青春期心理學的書,上網搜各類家庭教育的文章,可學到的知識好像跟現實隔著一層紗,無法運用到我和兒子的真實相處中。
直到參加了“喚醒青春期孩子成長內驅力”父母成長課程,學習家庭教育一段時間之后,我的困惑才逐一解開,并有了答案!
03
一開始,我有太多的問題迫切需要找到答案:
為什么兒子變得叛逆了?
為什么兒子越來越厭學?
為什么我越管他越逆反?
······
毫不夸張地說,我就像一個快要溺水的人那樣,急切需要老師的幫助!
老師簡明扼要地點醒了我:
不能期望孩子永遠像小時候那樣對父母服從,那樣不切實際。
放下對比心理,接受孩子青春期的變化,才是改善關系的第一步。
因為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變才是最明顯、最正常的特點:
從生理上,孩子進入了發育期,正在向青年過渡;
從心理上,孩子開始有了主見,渴望自己能做主。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在家長眼中還是孩子,但他們已經不把自己當成小孩,而是希望自己成為說了算的大人。”
這也是為什么進入青春期后,曾經和父母非常親密、無話不說的小孩,開始漸漸疏遠你,什么都不愿意跟父母說,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有的孩子面對父母的管制,還會變得異常叛逆,事事跟你對著干,這種情況也被稱為“逆反心理”。
“面對變化、成長的孩子和種種叛逆行為,壓制解決不了問題,只會激化矛盾。”
“放棄暴力溝通,放下偏見和執念,傾聽孩子內心,才能建立平等、良好的親子關系,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幫助孩子改善厭學情緒,走出青春期的迷茫。”
老師的指導讓我開始認真思考。
是啊,兒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了,但我好像還把他當成小孩,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對待。
跟在屁股后頭催、希望他按照我的希望去做、不聽話就數落打罵……
現在,我才真正認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采用的教育方式有多可怕。
我想采用嚴厲和壓制的方式教育兒子,改變兒子,卻導致他在叛逆的路上越走越遠。
堵不如疏,我開始按照在課程上學習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不再一味地用“暴力壓制”管理兒子,而是化強勢為平等,引導孩子的求知欲,激發他內在的學習動力。
04
1、放下強勢與粗暴,用平等的心態去交流
之前,可能是出于父母的天然心理優勢,在不知不覺中,我養成了對兒子居高臨下的態度。
不管是讓他寫作業還是上輔導班,總是習慣命令、說一不二的語氣。
在小的時候,孩子哪怕不高興,也是“敢怒不敢言”。
隨著年齡增加,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父母這種不容置疑的命令式語氣會越來越反感。
就像兒子曾經多次抱怨的那樣:
“什么都得聽你的,憑什么?”
“你讓我看英語我就得看?我偏不!”
當時,我只是認為兒子不聽話、惹我生氣,卻不懂這是他給自己爭取自主權和獨立空間的方式。
所以,在了解之后,我不再用父母的權威去壓制孩子,而是抓住一切機會,尊重他的選擇,和他平等對話。
不管兒子回家后是想先寫作業還是先看電視,先學英語還是先學數學,我都做到不發一言,先把決定的空間還給他。
我慢慢發現,當我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兒子的尊重,兒子也開始愿意跟我交流,讓我有機會傾聽到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其實對學習,我本來都是有自己的規劃的。但是當我打算學英語的時候,你走進來告訴我趕緊背單詞,我馬上就不想學了。”
把主動權還給孩子,你才可能構建一個溫柔的交流環境,從而聽到孩子的想法和聲音。
而這,是后續進行引導的關鍵。
2、用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在理解的基礎上,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引導孩子,而不是單純的指責、要求孩子
有一陣兒,兒子迷上了看短視頻。我很擔心他沉迷在“奶頭樂”中無法自拔,最后無法集中注意力,耽誤學習。
如果是以前,我會強制沒收手機,或者訓斥一頓,命令他不準再看,趕緊給我去學習。
但是現在我非常清楚,強行阻止不但不會有好的結果,反而會激發他的逆反心理:你不讓我看?我非要看!
所以,我決定靠近兒子的喜好,專門也拿出幾個晚上,認認真真看了很多短視頻。
不得不說,強大的算法能精準判斷你的喜好,推送的內容都是你感興趣的,一個接一個,讓人目不暇接,不知不覺就看到了深夜。
作為成年人,我都有些欲罷不能,何況是自制力還不夠完善的十幾歲孩子呢?
做好功課后,我跟兒子聊起了我刷短視頻的體會。
共同的體驗和感觸,讓我們有很多共同語言。兒子得知我愿意去了解他的喜好,特意刷了幾個晚上的視頻后,也很感動。
這時,我說的話他就很容易聽進去了:
“ 短視頻確實能給生活注入新鮮感,讓我們看到很多新奇的事物,補充一些知識點,不過,刷久了確實會影響看書、做事的注意力,我們很難跟背后強大的推送機制對抗,還是盡量控制好時間,不要讓它耽誤我們的學習和工作。”
兒子頻頻點頭“我也發現了,看久了再看書,好像沒有那么多的刺激了,注意力很難集中,之后我注意。”
果然,從那之后,兒子就減少了刷視頻的次數。
可見,當你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聆聽他內心的聲音時,他也能聽進去你說的話。
這也印證了老師在課上說的:只有具備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說的話才能對孩子發揮作用,才有機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之后,我循序漸進地引導把兒子,把獲取成就感的方式轉移到學習上來。
“看短視頻讓人上癮的本質,就是獲得感,看一個就能獲得一個即時的刺激,讓你有一種收獲了知識的感覺。但是最后,什么都不會留下,也無法對你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兒子聽了點頭贊同,他想按照這個機制,制定學習“闖關”計劃。
于是,我輔助兒子,按照科目和提升目標,建立了周計劃、月計劃、學期計劃。
每天認真執行,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感覺,讓兒子感到迷戀:
“以前沒有目標,也找不到方向,每天都在學習,但又感覺自己沒學。現在,每天的進度和收獲,我都能清晰掌握,雖然也挺累, 但我知道自己獲得了什么,這種感覺太好了!”
功不唐捐,在之后的周測和期末考試中,兒子的成績穩步提升,他真切體會到了“付出就有收獲”的喜悅。
從那之后,兒子的學習和自律性就再也不用我逼迫了。兒子主動、快樂的狀態,也讓我深切意識到,激發了內在驅動力的孩子,后勁兒有多強。
就像老師在課程上說的那樣:“教育孩子是點燃一團火,而不是灌滿一桶水”。
回顧兒子一路走來的轉變,我有一種劫后余生的慶幸。
很高興,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我雖然走了彎路,但還是通過學習做到了及時剎車,持續改進。
也因此,我不僅喚醒了兒子的內在學習動力,也改善了母子關系。
而且我也知道還有太多的家長和我一樣,也在為孩子不想學習,沒有學習動力,沉迷網絡,叛逆等等問題焦慮著急!
所以,我也推薦你,和我一樣參加“喚醒青春期孩子成長內驅力”父母成長課,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方法,更加科學有效地引導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