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丁香醫生曾經發過這樣一則微博:
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兒童和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狀的比例是 19.85%,在中部地區的兒童和青少年中,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 23.7%。也就是說,在中國,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可能存在抑郁癥狀。
這組數據,看得我心里五味雜陳。

新時代下更加考驗我們父母的能力,我們如果不去了解心理疾病,不去著重把養育的重點落到心理健康上,很有可能以后在孩子突然生病的情況下,我們無從著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我根據所有案例,總結出以下五點: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于助人;

4.能夠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了解以上,孩子是否存在某些問題,或是評判心理是否健康,都讓我們有了一定的表現依據。
心理問題,不是等孩子出現后再開始治療,我們需要提前為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做一些培養和提升。
這篇文章,主要給大家介紹三種方式。

第一:允許孩子說“不”
孩子從兩三歲開始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許多“乖孩子”會變成處處與父母作對的“熊孩子”,要動不動就把“不”掛在嘴邊:我不想、我不要、我不會、我不做…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孩子頻繁地說“不”時,代表著他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來了,這時候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會用“我的”來標志自己的權力。

《撲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從2歲開始,兒童發現自己同世界其實是分離的,自我開始萌芽,便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
此時,我們父母的回應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拒絕孩子說“不”,相當于就在否定孩子,讓孩子不能更好地表達自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如果長期這樣壓抑,孩子還會形成“討好型人格”,越來越不敢為自己“發聲”。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人生八階段論”中指出:學前兒童的發展任務是“信任、自主與主動”。
“不”是孩子表達自我的第一步,它標示著孩子能在“不滿意”的行為面前,有拒絕的勇氣。這樣的父母會對孩子展現充分的信任,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未來會成為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第二:退出孩子的生活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
媽媽從7、8歲開始,每個星期總有兩三次,會偷偷翻她的錢包和書包;
出去玩的時候,和誰出去玩都必須問得清清楚楚,甚至要給朋友打電話確認真實性才會同意;
在家里除了上廁所,只要關起門來肯定會問“在干嘛”,然后要求把門打開。

因為這些事,她曾經和媽媽冷戰過,吵過架,但都沒有消除媽媽對她的控制欲。
她說:“就算媽媽的出發點是因為愛,但不尊重我,也會讓我感到窒息。”
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它就像一座“心理圍墻”承載著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千萬不要把孩子當做“私有財產”,認為“孩子是我的”就要“聽我的”,以此來掌控孩子。
這樣的方式會帶給孩子“信任危機”,讓孩子對父母失去安全感。

第三:父母學會給孩子“放權”
曾看過一檔叫《你會怎么做》的親子節目,里面有一段情景模仿很真實。
高考填報志愿前期,媽媽與女兒對話:媽媽:老師說已經發了填高考志愿的表,我怎么沒看到?
女兒:老師說可以自己填。
媽媽:怎么可能讓你自己填,肯定要爸媽做決定啊。
媽媽還在不停地說:你人都是我生的,還能不聽我的嗎?
似乎干涉孩子,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必備“功課”,父母嘴里喊著“我是為你好”,卻又不給孩子“放權”,這樣的孩子未來只會被社會推著走。
孩子只有在有了選擇力以后,才會在“擁有與失去”中學會取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