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兒子沉迷于游戲,對父母冷漠(通過游戲孩子把自身的焦慮)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離中考僅還有幾天,今上午,同住一小區的王同學家長又被她兒子氣得憂憂愁愁來我家。她們母子間的矛盾沖撞發生看來有些頻繁,母子關系確實有點緊張。我們夫妻倆差不多用了二個小時的時間疏導,她精神才有所緩和,離開時臉色似乎有了精神氣色。
進門坐下后她就憂傷說,兒子又犯傻了!又不去上學,又偷拿了她手機,關上門顧自玩游戲去了。她這個母親,如同空氣,不存在一樣對她不理不睬。在外地工作的父親剛打電話給他,他竟然也不接,不予理睬。
她要借我的手機給他老公打電話,他父親電話里氣腦說馬上就從外地趕來,到家后要把他兒子趕出去,揍他一頓!
她一聽她老公說要趕她兒子出去,就合上手機,開始流淚哭泣!
我接著給她老公回電話過去,我說我是你兒子同學爸爸,我認為離中考就這么幾天了,千萬不要與孩子發生沖撞,以免孩子因為情緒不好影響中考。你孩子成績不錯,即使這幾天隨他任性,成績也不會差到哪里去。你回來也好,可陪你兒子到外面去吃個飯,或者去看場電影!千萬不要激針鋒相對去責備他了。即使要指責他,待五天后中考完后再說。
在電話里聽他父親口氣很是急躁,罵他兒子!還指責他妻子沒有保管好手機。通話畢,我又勸導同學媽媽,待她老公回來,定要阻止他們父子倆發生矛盾沖撞,有需要可到我家來坐坐聊聊消氣,轉移情緒。
為了疏導同學媽媽,我不停的與同學媽媽聊了很多,期間我想避開她兒子的問題,問她在學校教那門課?她避開不答,說她愧對自已是教育工作者,教子讓她的精神要近乎崩潰。我又與她聊孩子班上的孩子們,聊班主任老師對他們的包容等等,差不多聊了二個多小時,同學媽媽的情緒才有所好轉。
待她離開后,我們急忙做午餐,因兒子今天周六在校自習,我們是自送營養午餐過去的,怕時間要來不及了!
我曾對我兒子說過,爸對你嚴格,是希望你優秀。其實即使你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我也許也不一定看得到,沒想過以后要貪圖享受你會給予我的榮與福。因人生無常,生命脆弱。身邊與我同齡的,今年就有幾個離世的。今所求所做只是想要你以后有尊嚴的生活,有精彩的人生,我盡到做父親的責任。
但我知,青春期的孩子今天體會不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待能體會到那時,或許有父母已不在他們眼前了,故有句“子欲養而親不待……”無可奈何之悲嘆!
我想,當孩子以后進入紛繁復雜、遍布競爭的社會,環顧四周,才會發現,最能包容自已的原來是父母,最關心在乎自已的,還是父母。唯有父母可以不惜以自己的卑微來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的愛沒有雜質,父母的愛,這純凈的泉源,獨一無二。
孩子,今理當應該珍惜尊重??!
僅有五天了,孩子就要跨進中考考場。這幾天常有初三的家長與我微聊,每天都微聊討論很多。她們有焦慮?還是我有焦慮?我感覺都不踏實,都在尋求彼此的安撫。
在幾個對孩子現狀不滿、內心憂愁的家長前,我也會向她們挖出我兒子的種種叛逆、不聽話事件,或許這樣才可安慰她們,讓對方感知,不是自已的孩子不省心,別人家的孩子原來也是這光景。
成年人比孩子更了解這個社會,對以后要放入社會的孩子前途的擔憂,讓家長普遍不安,心有焦慮。
中考,高考,是社會用淘汰機制在給孩子們分層。努力、拼搏的人往上向前,懶惰、消極的人向下落后,這本身也許并沒有錯,并不失公平。但對于中考的孩子,因為年齡還處嬌嫩,顯得過于殘酷,過早地進入這殘酷的競爭,對孩子是嚴厲的,同時也是有傷害的。
但誰能逃避呢?
倡導生命教育的學者張文質先生說,不同的家庭可以培養不同的孩子……確實,優秀并不只有一種模式。真如人生命的幸福并不只在于家道豐富一樣,人在家庭更需要的是彼此的接納,相互的尊重。
最好的教育應是培植起內心的善良,讓孩子有愛,少時就能樹起擔當的精神。
前日剛聽過上海財經大學的單喆慜教授生前的演講視頻,我感同身受。人是有靈性的,與動物的區別在于有思想,有道德,有家庭、社會責任感。人與人之間本不應只注重竟爭,這社會不能只有淘汰,人不能靠竟爭去消滅對方而求生存,而應該有團結協作,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可共同推進社會文明之進步。
愿這世界多有包容,生活中多有心靈的釋放,灑脫自由,多有份輕松隨意,少一點焦慮攀比,能和睦同居、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