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與朋友聚會的時候,有位朋友一來就和大家訴苦,表示自己現在越看自家孩子越不順眼,越來越不喜歡自家孩子了。
朋友甚至還給大家舉了個例子,她早上出門的時候,明明已經答應了孩子回來給他帶吃的,但孩子還是死活不讓她出門,非讓她陪他去游樂場。

所以朋友非常煩躁,沖著孩子責罵了幾句,孩子才算是消停,但嘴里還一直嘀咕著要去游樂場。
朋友表示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所以她現在對自家孩子越來越討厭,甚至都想一走了之,不要這個孩子了,或者想要換個孩子。
其實我朋友出現這種心理非常正常,因為無論是在親子關系當中,還是在夫妻關系里,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心理,也就是越看對方越討厭,怎么也喜歡不上來。
但是出現這種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甚至有很多家長并不是真的討厭孩子,而是受到了“破窗效應”的影響,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心態。

01家長為什么會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的孩子?
正如我所說,很多家長之所以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其實和破窗效應有著脫不開的關系。
因為破窗效應是指一扇窗戶被打破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修繕,那么這個破口就會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整個窗戶都完全壞掉。
但如果窗戶在一開始就沒被打破,那么就不會有破口的存在,而窗戶也會一直保存完好。
所以在這種效應的影響下,很多家長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心里出現了一扇關于孩子的破窗,導致自己對孩子越來越討厭。

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家長感到厭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好幾個逆反期,而這每一次的逆反期,都是孩子人格以及三觀的不斷完善。所以他們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與家長出現各種各樣的碰撞,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訴求。
所以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家孩子之前明明非常聽話的,但怎么突然就變得不再聽話,總是和自己處處頂撞。那么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家長就會逐漸對孩子產生厭惡感,甚至在孩子每次頂撞后,都會加深這種厭惡感。
所以家長也會對孩子釋放出這種“厭惡”的信號,這種信號在被孩子接收后,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誤會,甚至會讓他們覺得家長不再愛自己了。
但這并非是真的“討厭”,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所以內心產生了這種不悅感。所以當孩子挑戰自己的權威時,這種不悅感就會不斷出現,從而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討厭。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區別產生落差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都有聽過家長夸贊別家小孩。我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聽父母夸贊鄰居家的小孩,認為我處處都不如鄰居小孩,所以總是讓我多學學鄰家小孩。
其實這種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落差,也會讓家長心中出現“破窗”,導致自己看自家孩子各種不爽,甚至會出現非常討厭的情緒。
所以在這種“破窗”之下,孩子不管做錯什么事情,家長都會不自覺地進行對比打分。時間久了后,就真的變成了別人家的小孩比自家的小孩好,而這扇破窗也會越來越大。

孩子的成長打破家長的內心底線
每個家長對于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底線。所以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這條底線,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值,也會隨著這條底線不斷降低,那么心中的“破窗”也會逐漸變大。
這其實并不能完全怪孩子,因為很多家長并不會與孩子制定規則,所以孩子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試探底線和規則,直到踩到家長最終的紅線。
這其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常見,我們常常會在超市看到有些小孩,為了讓家長買某個東西死纏爛打。那么有的家長就會和孩子妥協,有的家長即使和孩子耗著,也不會妥協,這就是底線和規則導致的。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家長如果能在一開始就與孩子設定相應的規則,那么孩子就不會故意去為了試探底線而打破規則,所以也就不存在“破窗效應”的問題了,因此家長也要反思一下自己。

家長對于孩子的期盼過高
作為家長,自然是希望孩子可以成龍成鳳的,甚至有的家長就等著孩子有了出息,可以跟著享享福。
但教育專家東方老師認為: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所導致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所以當家長對孩子的期盼一次次落空后,就會使得他們對孩子出現失望,內心也就會慢慢出現那扇“破窗”。
所以家長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存在對于孩子期盼過高的情況?因為在很多時候,絕大多數孩子都只是個普通孩子,所以家長的這種期盼越高,可能只會讓心里的這扇“破窗”變得越來越大。

02家長該如何避免這種不良情緒的出現?
家長因為破窗效應的影響,使得他們對于孩子的喜愛度降低,甚至出現了厭惡的情緒,但這不一定是真的,可能只是某種不良情緒在作祟。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控制以及避免這種不良情緒的出現,以免自己對孩子越來越不喜歡。
盡量控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緒
拿破侖曾經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彼郧榫w的控制,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但很多家長在出現不良情緒后,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控制與表達,所以會把他們放在臉上,從而傳遞給孩子。
首先,家長要明白自己的這種不良情緒,并不是真的不良情緒,而是破窗效應導致的,所以千萬不能踩坑。
所以當自己因為孩子的問題生氣或不開心時,不妨先轉移一下情緒,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其他方面,這樣能夠避免自己因為不良情緒的緣故,導致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影響。
那么當自己的情緒逐漸冷靜后,不妨可以再去回想一下剛剛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往往在這個時候進行復盤,更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重新確認自己對于孩子的期望值
家長在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后,就應該對孩子的期望值重新做一個評估,因為過高的期望值只會讓家長落空,從而使得內心的破洞變大。
首先,家長要明白自己的孩子到底能夠達到什么樣的程度,之后再對孩子的評價或期望進行調整,從而達到目的。
那么在這一過程當中,家長勢必會經歷反復的過程,這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孩子也是在不斷地成長,所以隨著他們的成長,每一次期望的設定也自然會出現變化。

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優點
很多家長內心的破窗越來越大,其實和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有關系,所以在做減法的時候,對于孩子的期望值也就會越來越低。
因此想要打破“破窗效應”帶來的這種影響,首先就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學會去善待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這遠比只盯著孩子的缺點要好。
這其實可以用“鐘擺效應”進行解釋,當給鐘擺得力越大,那么,鐘擺到達另一方向的高度也會越高。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放下自己對于孩子的成見,轉而用發現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這樣就能很好地將“破窗”修補起來。

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孩子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其實能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同時也能避免因為誤解,導致家長心中的“破窗”出現。
在《與孩子其實很簡單》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到:家長采用怎樣的溝通方式,就很有可能決定孩子的人生方向走向哪里。
所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也應該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盡可能地以鼓勵為主。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覺得家長非常認可自己,而且也能讓家長發現孩子的長處,不至于一直盯著孩子的缺點。
而且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也能了解孩子最為清楚的狀態,這樣也能讓家長調整自己對于孩子的期望值,更加方便他們與孩子設定目標。

孩子的成長,并非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也需要家長以及整個家庭的參與。所以家長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一些情緒的變化,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畢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家長,不一定就能一次性做好,所以有些反復也能被理解。
但是當家長發現自己存在情緒的問題后,一定要及時解決與調整,這樣才能避免問題越來越嚴重,同時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出現。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