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不聽話的孩子就是無能狂人
罪魁禍首
前兩天,在一個“雙搶”案中,被告人姚某以涉嫌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據女方家屬供述,這個叫小張的孩子出生在一個三代孤家。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小張在深圳某高校讀書,在初中時就知道父母離婚,但沒辦法,為了跟父母的生活,就這樣瞞著自己和妹妹,做了許多他想做的事情,后來還離家出走了。
當時為了讓小張安心讀書,他父母把孩子鎖在房間里,他們一家人把房間門反鎖,不讓他們進去。這樣的行為,讓小張的父母非常傷心難過。
因此,小張父母總是覺得不能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還會產生一種“怨恨”。
其實不然,小張的父親,的確是比較明智的,他在接受咨詢時,沒有跟小張進行任何評價,也沒有向外界尋求解決方法,“孩子那么小,就這樣跟著別人,以后長大了怎么辦?”
所以說,小張的父親的做法,值得每一位父親去借鑒。
1、不回避孩子
父親如何跟孩子談自己的事情,就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孩子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就算父親不說,他也會認為這是必須做的事情。
正因為父親如此,孩子才會把父親作為自己的榜樣,自己的行為也會很好地影響著他。
2、父親是孩子人生的啟蒙老師
在中國有句諺語叫“父愛如山,指引著孩子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親的陪伴,父親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接受到了父愛充足的成長環境,長大后不會輕易得抑郁癥。
父親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作用不容忽視。
但是,“缺失父愛”也是一種病。
據相關調查顯示,如果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失,那么他很可能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致人“缺失”。
喪偶式育兒
父親一個人帶著孩子,照顧孩子的責任感就缺失。
孩子和母親分離,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害怕失去母親的愛。
害怕孩子跟母親在一起時,會發生什么狀況?
心理學家張衛發現,中國人群中,近一半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孩子對母親的情感需求與母親有直接相關。
在這個數據調查中,能反映出來的數據為:分別是:
婚姻中父親和母親與孩子在一起時,平均五個工作日內的時間都由父親陪伴孩子;
在孩子8個月大的時候,父母雙方一起的時間最長;
當孩子8個月大的時候,母親與孩子在一起時,父親會主動與孩子互動,與孩子分享一天的經歷或趣事;
當孩子10個月大的時候,母親與孩子在一起時,父親會主動與孩子互動,并且主動與孩子一起共進食;
而當孩子12歲左右,母親與孩子在一起時,母親也更愿意主動與孩子一起玩耍,分享與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覺得父母是愛自己的,而不是只關心自己的成績。
3.對孩子適當鼓勵,不吝嗇表揚;
對孩子適當的表揚與表揚,不僅僅是對孩子的鼓勵,也是對孩子行為的鼓勵。當孩子表現不錯時,不要吝嗇表揚,對孩子來說,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就感,更加鼓勵孩子的行為,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家長不要忽視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以增強孩子的信心,促進孩子的獨立成長。
圖片來源于網絡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不斷地用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法,去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也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學會感恩。
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對他人幫助,對家人負責,這就要求家長要用對待孩子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學會與他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