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焦慮的人適合看的電影
“天才譯者”金曉宇的《功夫熊貓》是導演陳曉宇的作品,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這部電影講述的是7個媽媽們的日常,從不同的視角去展現了他們的焦慮,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這個話題。
8個家庭的焦慮,這些焦慮都是焦慮的一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功夫熊貓》這部電影里的每一句臺詞,都由一群成長于父母,當父母們抱怨孩子太焦慮的時候,其實是他們自己被焦慮所驅使,不愿意承認真實情況。他們會對父母的生活產生一種深深的焦慮感,也想讓父母對自己的生活建立一個好的規劃,并且有足夠的自律性。我們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滿懷期望的,期望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前程。但是,有時候,他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去詢問孩子,關于未來,他們真的關心的很少。有時候,孩子會更加自覺地去遵守父母的承諾,而不是去違背父母的要求。所以,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慢節奏的過程,我們作為家長的可以適時適當的去幫助他們,提醒他們,讓他們不要過度的去焦慮。
當孩子焦慮的時候,他們會產生一些消極的想法,從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擔心孩子的未來,而無意識的給孩子規劃孩子們成長的道路,讓孩子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來發展。可是,我們是否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呢?我們是否可以和孩子說說說未來,讓孩子們自己去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和孩子們談論一下未來?
如果我們的孩子還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有多么的廣闊,我們可以帶著他們去尋找未來的廣闊天地,去看一看那里有多么的廣闊的世界。我們是否可以和孩子一起憧憬未來,憧憬未來的美好未來。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看這次疫情的發展,未來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展望未來。
我們可以問問孩子,我們想去哪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未來的規劃師大是什么?未來要準備哪些職業?等等。
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展示未來的可能性。父母要放低姿態,用對待成年人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
2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短視頻,名字叫《考不好 沒關系?》。
視頻里是一個學生考砸了,老師幫他聯系上爸媽。
回家的路上,老師問他:“你爸媽是怎么批評你的?”
他終于忍不住,哭著跟爸媽說:“我考砸了。”
爸媽覺得很難看:“你沒考好,你爸媽就不喜歡你,也不喜歡你。”
沒想到,孩子的“沒考好”也是其中的一種。
在中國式父母的觀念里,沒考好,沒關系,長大了就好了。
但事實上,考砸了,本身就會被父母否定,也會遭受打擊。
爸媽們會這樣看待孩子的成績:
“這么簡單的卷子,你就是沒好好學習!”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什么都不用管!”
“好好讀書,將來好找工作,別像你這種不懂事的孩子,吃虧上當!”
這些話,確實是在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但也間接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了懷疑,從而認為“我不值得被愛”。
而對孩子而言,即便是不被愛,也有歸屬于其他人的時候。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只有被接納、被理解、被信任,才會有安全感,才會產生內在的力量,才會有勇氣、力量去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但其實,接納與不接納,也是一種否定。
接納不意味著理解,不意味著認同。
但能夠理解,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是接受了孩子的所有的一切,不代表著可以接納他所有的一切,接納他所有的情緒。
作者說,接納就是不評判,不評判,不做評判。
正是這種不評判,讓孩子擁有了自由,成為了一個完整的人。
他說,“如果一個孩子只能靠別人的認同才能存活,那么他需要建立內在的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