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經常為孩子心理的事焦慮,而又為什么會因為孩子做得不好而焦慮?
昨天的文章里,因為朋友的孩子,還有一位媽媽,有位身為媽媽的朋友對我說:
“我也是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心理有多么健康,可是我就是太焦慮了,我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連哄帶騙把她弄到幼兒園去,結果孩子也是慢吞吞的,真不明白我的孩子是怎么回事。”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媽媽們真的焦慮了嗎?
說實話,這個焦慮的媽媽,現在身上還伴隨著焦慮的情緒,就在不停地給孩子施壓,不停地告訴孩子“你不能這樣,你不能那樣”,甚至用各種方式給孩子施加壓力,卻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
想一想,在這種高壓下,孩子會愿意去聽你們說“廢話”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2
父母經常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在父母眼中,你永遠都是最棒的”,
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
我的母親一直信奉一句話:“沒有什么比活著更好的了。”
在這個年代,很多人都拼命努力學習,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只為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父母帶孩子到親戚家,親戚的孩子會發現,父母買的新衣服,自己沒有看過,有些甚至有些不懂事,村里人都會說:“這孩子這么懂事,怎么會這么不聽話。”
在他們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最好的。
只要學習成績好,將來一定會過得很好。
可是,真的有很多父母,從小就對孩子要求嚴格,
希望他們有更好的發展。
因此,他們的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也很懂事。
經常說“你要懂事,要乖,不然沒人喜歡你了”
“你要聽話,不然以后你就會成為媽媽眼中的壞孩子”
“你要聽話,不然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這些話語,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以愛的名義,用綁架孩子的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我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總是扮演著父母的角色。
只是,他們聽話了,所以我們才會有想要他們聽話的心理。
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聽話呢?
1、平等對待
其實,如果我們從內心的了解,應該能看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并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
父母只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孩子不應該成為父母的傀儡,他們應該是可以獨立思考的個體。
即使是“魚缸法則”中的魚,也能夠得到自由成長,所以孩子不需要父母的控制,而父母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
2、制定規則
著名教育家杜威·金獎有一句話說得好:
“無規則就是無規則,無規則就是無規則。”
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就曾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無規則就是無規則,無規則就是無規則。”
“無規則”的背后,體現了對規則的無序的妥協和縱容。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孩子和大人都有不同的“自由”,比如當父母希望孩子自律,但孩子卻只顧著玩手機;
當父母希望孩子“自強自立”,但孩子卻總是一副提不起精神,頹廢不堪的模樣;
………………
這里,其實有一部關于“無規則”的電影。
它是由法國作家弗萊達.伊德西·帕特茲
執著,用了9年時間,寫出了暢銷書《自控力》。
該片用生動有趣的手法,將人們深刻的思想、行為和習慣,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了無規則的行為和底線,
甚至,體現了人們如何通過思考和實踐來判斷行動、行動的后果,以及怎樣消除人們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