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聽話被掛在樹上
你知道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出門嗎?答案可能在你的意料之中。
一、為什么要這么做?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昨天吃完晚飯,我們一家三口回老家,大寶特別興奮,非要跟著去親戚家,非要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哥哥大嫂也急得夠嗆。
我打趣道:“兒子的事,你是咋看的呢?”
這家伙還沒說話,我還沒反應過來,婆婆就一個勁兒地說:“我小時候,奶奶總是說我不會收拾的,可是我不聽?!?/p>
此外,還有老人評論說:“小孩子不聽話,可能不是什么大事,讓他長個教訓,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所以,老人們總是理直氣壯地說:“孩子不懂事?!?/p>
殊不知,真正不懂事的孩子,可能并不是不懂事,而是沒有能力或智商不足。
真正懂事的孩子,往往不會做出什么大的犧牲,反而更加能夠沉下心來好好思考問題。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教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內向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為“優等生”。
因為經常聽別人夸獎鼓勵,孩子自我評價良好,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能充滿自信。
當父母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變化,一定要好好鼓勵孩子。
相信孩子內心的力量,引導孩子直面真實的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
最后才是孩子的成長
一個擁有健全的人格、和父母之間親密關系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走出情感誤區。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誰,他的主要表現就是自我認知的。
他們清楚自己的行為是怎樣的,是有意識的,自發的,而不是依賴于別人的反饋。
當然這里說的自我認知是指個人主觀能夠感知到客觀事實,主觀能動性很高,能夠全面理解別人的內在行為。
而不是只關注自己,只為別人的反應而行動。
這樣的孩子,別人是察覺不到他內心的需求的。
這類孩子,需要父母幫助他體會自己的感受,并幫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緒。
比如:
我女兒想玩手機,被制止后,她哇哇大哭,怎么哄都哄不好,后來我改變了策略,選擇了一個小游戲,比如“安靜地陪著”。
只要和孩子說,我會陪伴著她,聽她說,感受到她哭了,然后抱一抱她。
感受到她哭了,我會抱抱她,陪她看一會兒動畫片,讓她放松下來。
一旦她感受到了媽媽的理解,眼淚就會止不住地流下來。
她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了,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她會更愿意敞開心扉,更愿意表達自我。
《被忽視的孩子》中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從小總是喜歡獨自一人。
周末他經常玩手機到深夜,父母擔心他網絡成癮,就禁止他玩游戲,結果,他竟然以離家出走要挾父母。
無奈之下,父母只好把手機還給他。
那天,孩子拿著手機走進網吧,進去以后就開始看漫畫書。
媽媽想讓他回去上學,他不愿意。
最后,媽媽只好把手機還給了他。
誰知他一轉身,這孩子就從十幾歲的小男孩,變成了一個“洋娃娃”,心思全神貫注在漫畫書上。
媽媽發現后,對孩子大吼大叫,懲罰打罵威脅,都沒有用。
最后,孩子終于失去了自己的夢想,把自己鎖在房里,不吃不喝,也不提筆和父母說話。
其實,這種方式,不僅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會讓孩子喪失自信,覺得自己很笨,是一個“壞人”,一生都被自卑心理所困擾。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家里人特別溺愛他,什么事都幫他做,包括他上什么興趣班,也是媽媽一手包辦。
從小學到初中,什么都是他自己做,從來沒有自己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