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焦慮癥
近日,“小荷才被查出得了焦慮癥”。小荷的父親將一個“聰明藥”帶給女兒的媽媽,想用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治療。
可當小凱的母親帶著女兒到醫院時,醫生看到小凱原來患有焦慮癥,需要進行治療。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小凱的母親卻不敢停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小凱還是更喜歡逛街,更喜歡玩游戲。
于是,醫生建議小凱的母親帶著小凱去見醫生。
當小凱媽媽帶著小凱到那里的時候,小凱很激動,想把醫生的話都錄下來,等到了醫院,醫生看到孩子的那一刻,驚呆了。
小凱媽馬上說,這是個聰明藥,所以不吃,以后不要吃了。
但小凱的母親說,我不聽這話,是因為在他的認知里面,醫生的話是沒有用的。
只是一個人盲目服用它而已,而且現在還這么嚴重,如果我不聽醫生的話,會變得更加嚴重,更加的嚴重。
聽到醫生的話,小凱的母親也嚇壞了,孩子的父親說,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加膽小,不自信,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害怕聽到外面的動靜。
可是小凱除了咬著手指頭,什么話都不敢說,孩子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父母的話也越來越少,父母漸漸的開始懷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最后小凱父母找到了心理醫生,醫生說,孩子患上了抑郁癥。
而小凱的這種情況,不僅僅只是出現在學習上,而且在生活中,可能每一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遇到。
如果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不愿意和父母說,那么父母也要考慮到孩子是不是有抑郁癥。
01
為什么孩子遇到困難會害怕?
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孩子本來就沒有什么可怕的”“我的孩子沒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我的孩子還有救”“我的孩子不可能得抑郁癥”,但實際上,抑郁癥和我們平時所說的“矯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抑郁癥,既不是軟弱的表現,也不是脾氣大的一種,而是一種疾病,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
目前抑郁癥的病因并不清楚,但鑒于近年來的趨勢越來越普遍,他們對疾病的認識還比較薄弱,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再加上他們對自身的認識缺乏,更加不清楚他們到底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疾病。很多家長這時候也會疑惑,認為是不是自己平時太過于溺愛孩子了,導致孩子的壞習慣越來越多,可事實上,這些不良習慣大都會伴隨他們一生,所以,父母要從孩子的日常行為開始,并通過行為習慣的養成,幫助孩子不斷地改善自己的不良習慣。
孩子抑郁癥,也可能是父母不夠了解孩子,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孩子。那么,對于這種情況,家長要抱著一顆平常心,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有效的陪伴,幫助孩子解除抑郁癥的困擾,從而擺脫不良的情緒。
1、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患有抑郁癥的孩子,其實內心非常痛苦,只是他們沒有辦法排解,所以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才會做出一些偏激的行為,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內心,接納孩子的一切情緒。
2、教會孩子一些處理情緒的方法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把情緒分為了六個維度,分別是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積極情緒是孩子的思想,熱情的心理反應,是渴望被肯定,被贊賞,被肯定的,在一個時期,積極的情緒能夠讓孩子感到快樂,充滿希望,也能讓孩子感到悲傷和無助。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是不同的,比如高興,開心,悲傷,快樂,開心,那些憂傷、難過、害怕、恐懼,甚至是憤怒,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來針對孩子的行為表現進行區分。
3、父母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健康快樂的長大,期望孩子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但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乏了耐心,總是只知道在一旁批評、指責、埋怨,卻從來不曾想過問孩子內心是否有開心、悲傷,在孩子面前的表現也總是消極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