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不停的說話?
不焦慮不溝通,
是不少家庭最普遍的問題,這應該是很多父母的共識。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好像有的家庭,孩子去上學的時候,馬上就緊張、焦慮,表現出來的各種情緒,讓家長和孩子都非常憂慮。
然而,這并不是說孩子什么都跟著擔心,很多時候,焦慮是家長自身狀態的一種反應。
以這種情緒體驗的孩子,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狀態,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為他人而活。
有焦慮就會有幸福,這是我們家長和孩子都要學習的話題。
但是,我們如何面對和處理焦慮呢?
1、認知和行動上的改變
焦慮的產生是通過認知和行動的改變,而不是通過想法改變。
焦慮的產生是大腦產生的,你是在大腦中發現不了問題的,而且你是能通過行動來發現問題的。
焦慮的產生是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出了問題,不是情緒的問題。
情緒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某個心理問題。
當我們的認知和行動改變了,想法就會變得更加的清晰,也就不會覺得焦慮是多余的了,就會想到我們焦慮的時候會想到我們焦慮的時候也會想到我們的思維,從而就會覺得焦慮的存在感會降低。
2、覺知的改變
面對焦慮,覺知的改變是最好的。當我們覺知到我們焦慮的時候,我們就會進入覺知的狀態,因為我們對焦慮的事情產生了意識,覺知到了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覺知的改變就意味著覺知的改變,就是意識到我們是存在焦慮的,這時候就要覺知的改變自己的心態,也就是覺知的改變自己的思維。
在意識的層面上,我們知道焦慮的產生,是個體對于未知的一種不確定性的擔心,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覺知到焦慮的產生。
在認知的層面上,我們知道焦慮的產生就是一個自我認知的改變,這個自我認知就是覺知的改變。
在認知的層面上,我們知道焦慮是怎么產生的,就是我們對于事物的看法和態度,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力,或者說對人生的改變,都是我們的認知的不同導致了我們產生了認知的不同。
所以,改變我們的認知就是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這個改變就是我們能夠意識到事物的變化。
那么,我們這個認知的改變是怎么做到的呢?
就像我們經常跟孩子說我跟你一起去買菜,我們一起去買菜,你跟我一起去散步,就這樣每天早上起床以后,我們會把一天的收獲和計劃都寫下來,貼在墻上,貼在家中的顯眼處,讓自己每天都看到孩子的成長,看到孩子從一點一滴的進步和變化中感受到的父母的愛,就是最好的方式。
接下來,我們再去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二種認識,說這三種不同的“我們”,不同的“我們”的故事。
第三種認識:不同的認知,改變孩子的行為。
這種認識,包括對孩子的看法、感受、習慣、行為、情感、個性和思維,孩子的行為與性格養成、情緒、習慣、行為,發展、人格特點、性格特點等都有很大的關系。
在“我們”這個身份中,我們有一位老師是通過不斷的學習,構建出來的,以“我們”為中心的,這也是我們的信念。
我們要反思,我們自己的言行,是不是給孩子造成了過重的心理負擔?我自己做過哪些改變,給予孩子更大的壓力?
以我的觀點,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不要認為孩子就需要服從家長,而是要學會和孩子一起思考:我們要從哪里來,而不是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這件事情上。
再比如:當孩子作業寫得不好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不著急,寫完作業再去攻克作業,媽媽相信你會變得更加優秀,加油!”
或者是“我相信你,因為你是個自律的孩子,你可以先寫完作業再去攻克作業,你會變得更加自信。”
總之,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傾聽和認同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