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擺一樣忽高忽低的劇烈情緒、冰火一般忽冷忽熱的兩極心情,如此無法自控且影響正常生活與他人的狀態,可能是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
在知乎上,有雙相情感障礙者分享了自己的情緒體驗:
“明明和朋友約好了,夜幕降臨,我突然淚流滿面,不想出門面對”
“我很生氣,我就是覺得走過的人每一個都用仇視的眼神望著我!”
“在地鐵上熙熙攘攘。有一個人踩了我的腳,理性告訴我,他應該是不小心的,但是那個瞬間,我有一股強大的憤怒和怨恨,我很想打他!”
“我是全部人之中能力最強的,只有我才能設計出這樣完美的方案”
“我覺得只用自己殺死自己,來讓他們相信,他們有多可恨!”
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郁癥,是一種周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許多人誤以為躁郁癥是指煩燥(焦慮)和抑郁,事實上,躁郁癥是“躁狂”和抑郁的交替或混合發作。
由于這種疾病常發生在青春期或幼兒期階段,導致難以辨別。

典型的抑郁發作表現
1、情緒低落:缺乏興趣、對生活感到悲觀,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樂趣,興趣減退或缺失。
2、思維遲緩: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精力減退總覺得乏力,自感腦子反應遲鈍。
3、意志消沉: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責自罪、認為自己成了別人的包袱,還會出現自殺的念頭或行為。
典型的躁狂發作表現
1、情緒高漲:大多表現為熱情、充滿自信、興高采烈,且具有相當的感染力;或容易發脾氣、自我感覺良好。
2、思維活躍:言語增多,喜歡高談闊論、滔滔不絕,感到說話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思想,言辭夸大,說話漫無邊際,并可達到妄想的程度。
3、意志行為增強:精力充沛、好管閑事,但做事虎頭蛇尾,行為揮霍或魯莽,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破壞或攻擊行為。
隱藏在“青少年抑郁”背后的雙相情感障礙
案例導讀
小笙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老師同學眼里的“學霸”。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小笙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沒有動力,脾氣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發火。
父母以為小笙只是青春期的叛逆情緒,并沒有在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笙父母發現她的狀態越發“古怪”,偶爾會有狀態好的時候,鉚足了勁兒學習。但大部分時間,她做作業拖拖拉拉,對學習失去興趣,整天嗜睡,腦袋像宕機一般,成績一落千丈,但胃口卻出奇地好,一個假期體重增加了近10斤。
小笙媽媽越來越擔心,于是帶她去看醫生,起初醫生對她的診斷是抑郁癥,但接受抗抑郁治療后,病情反而加重。后來經過仔細的詢問病史,結合量表測試結果等,醫生判定小笙有可能是雙相情感障礙,于是調整了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病情明顯好轉。
由于雙相障礙和其他精神疾病(尤其抑郁癥)的癥狀表現之間有重疊,雙相障礙的早期診斷通常比較困難。
很多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可能都有過小笙這樣被誤診的經歷,根據國內的一項調查結果發現,雙相情感障礙的首診確診率只有7.6%,而誤診率和漏診率合計高達92.4%。雙相情感障礙從首次癥狀出現到被確診平均需要7~10年以上,約40%患者曾被誤診為抑郁癥。
結合小笙的案例,我們一起來看如何從4方面來幫助大家識別雙相情感障礙,避免誤診。

一、年齡
雙相情感障礙的發病年齡通常早于抑郁癥。根據調查資料顯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約為18歲,15-19歲是雙相障礙的高發年齡段。
提示:若患者首次抑郁發作年齡<20歲時,將來有可能發展為雙相情感障礙。請患者朋友仔細回想自己首次發作的時間,告知醫生,協助診斷。
二、家族史
雙相情感障礙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研究顯示,血緣關系越近,患病危險性越高。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度高達80%,而抑郁癥為40%左右。
提示:如果您的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有雙相情感障礙病史,一定要引起重視,并將這一重要信息告知醫生。
三、服用抗抑郁藥后病情緩解迅速
有些“抑郁癥”患者在一年內多次抑郁發作,且每次起病急,服用抗抑郁藥后,癥狀緩解也比較迅速,不符合抗抑郁藥延遲起效的規律。此時需要警惕雙相情感障礙的可能。
四、接受足量足療程抗抑郁治療,效果不理想
案例中小笙剛開始接受抗抑郁治療后,病情非但沒得到緩解,反而加重,之后確診為雙相,接受新的治療方案,病情好轉。
其實很多患者也存在小笙這種情況,在接受一種或多種抗抑郁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后,病情控制得不是很理想,此時,應注意這類“抑郁癥”患者有可能是雙相情感障礙。
除此之外,每位患者就診時應盡可能詳細向醫生講述自己發病的整個過程,同時回憶自己曾經是否有特別興奮、感覺特別旺盛的時候;家屬也要仔細留意患者日常生活中情緒高漲時的狀態(這個時期患者感到愉悅,沒有痛苦感,常常會被忽略),協助患者把所有的情況都反饋給醫生;既往病情反饋的越詳細,越利于疾病的對癥治療。
劃重點
1. 睡眠:雙相情感障礙嗜睡;抑郁癥失眠較嚴重。
2. 食欲:雙相情感障礙貪食、胃口好,體重增加;抑郁癥常伴有厭食,體重減低。
3. 雙相情感障礙精神病性癥狀比較突出,有些人會有自責、自罪、罪惡妄想。
4. 雙相情感障礙伴有精神運動性遲緩,行為動作比較緩慢,四肢有僵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