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不聽話老是鬧怎么辦?父母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孩子的哭鬧,確實讓父母束手無策。比如孩子總是發脾氣,無論父母如何解釋,孩子依然不聽,父母采取暴力,甚至打罵,最后導致孩子一步步走向父母的不聽話。這種情況,如何解決?父母就需要耐心引導孩子。
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1歲多的時候,常常用哭鬧來反抗父母,父母訓斥、打罵就成了常用的手段,為什么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這么難管教呢?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到了2歲左右,自我意識發展,渴望“自己說了算”,開始有自己的意愿,不想被人“管教”,這時父母更多的是以一種商量的態度去應對,并用“商量的語氣”來交流。
2歲左右的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意識,這個時期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時期,他們更希望家長能把他們當做成年人來對待,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不再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尊重他們的行為,對于錯誤不要一味的指出錯誤,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們自己進行自我反思和調整,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3歲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的能力很強,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要及時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比如“好孩子”“勇敢的話”“畫出來”等。
比如:“我看到你把玩具都收拾的很干凈”,“我看到你最近很勤快”等。
以上這3種類型的表現,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的正?,F象,并且他們的“成熟度”都是由過去的經驗累積而成的,家長需要重點關注。
02 為什么孩子的“成熟度”會影響未來的成就
很多家長會認為,對孩子的評價標準要切合實際,符合孩子的切身實際情況。
比如:
“你現在做事時總是那么粗心”,“你別整天就知道玩兒游戲”
“你看你桌子上的小東,如果把它打碎了,你就不能幫媽媽拿碗”,“不要用膠水抹一下水”
“這樣很危險的,不要碰”,“要小心,會受傷的”……
諸如此類的言論,在父母眼里,是孩子應該要獨立自主的表現,可是卻忘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訴求,父母要試著和孩子平等對話,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的、簡單粗暴的去評價、去命令、去命令孩子。
多鼓勵和支持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學著去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內心的聲音,適當的給他一些空間,給他時間去發展自己。
在陪伴中長大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對父母而言,最可怕的是什么?”有一個高贊回答這樣寫道:“不被父母接納是最大的打擊。
父母以為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卻不知不覺中已經摧殘了他們最脆弱的翅膀?!?/p>
想要養出一個自信又快樂的孩子,父母需要給他無條件的愛。
我遇到過很多父母,他們對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他們的初心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但“為孩子好”是他們的初衷。
那么,我們真的有必要為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嗎?
一、為什么要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
有人說,現在有一個不確定性,能決定孩子人生的不是出生在哪一個時代,而是十年、二十年。
也有人說,現在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所以,父母的教育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一、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太多,焦慮沒時間、太多,所以,焦慮無處不在。
二、學習上,太多要求、太多要求,包辦替代了孩子的玩耍、交往、勞動、運動、交往、探索、發現、探索和發現。
三、生活上,太多掌控、過度保護,包辦替代了孩子的勞動、體驗、獨立交往、人際交往,太多包辦替代了孩子的勞動,事無巨細,包辦替代了孩子的成長,孩子成了“巨嬰”,失去了獨立鍛煉的機會,也失去了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失去了客觀的觀察和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