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入園焦慮期
前幾天,在朋友家聚餐,剛巧小朋友的媽媽剛到菜場門口,就在等孩子玩。
朋友本著“不要擔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不會不喜歡幼兒園”的原則,要進去門后,又“擔心”地看了一眼孩子,走回“自己玩去,媽媽去上班”。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進了家門,媽媽就在旁邊陪著孩子玩。
結果,孩子就是不愿意進去,拿著小凳子,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電視里的動畫片,任憑媽媽怎么叫他,都不愿意出來。
看到孩子這種情況,朋友說真羨慕現在的孩子,可以適當的看電視,“延長時間”“撒謊”,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
可孩子還是喜歡看電視,不愿意和她一起出門,遇到問題就喜歡賴著父母,問為什么?
更愿意自己一個人呆在家里,哪怕我們經常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但對于孩子的內心世界,卻很少能夠得到滿足。
這是因為我們的關注點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是如何感受到我們的關注的,是我們給他的陪伴,還是他必須要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沒有經歷過的話,他們是很難明白的,他們是在向我們展示這些關注的存在。
所以,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媽媽需要你做個假想家,你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事,但媽媽要理解你,你需要媽媽和你一起去面對這些問題。”
他們會喜歡上這種方法,在面對問題時,他會一直思考,做到最好,自然就可以邁出這一步了。
第三,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選擇的權利
我們可以給孩子充分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讓他們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
如果我們總是習慣性的給孩子下達命令,孩子就永遠學不會為自己做決定。
我們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鼓勵,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利弊,并且引導孩子做出權衡。
比如說孩子看電視,說好半個小時,孩子只看一個小時,父母說:“這兩個半小時太長了,你已經看完了半個小時。”
孩子說:“可是我想看完一集,不想再看了。”父母說:“好吧,再看10分鐘行嗎?”
父母說:“行,可是每天只能看一集。”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控制了,被迫放棄。
而且當孩子要求父母“每天給我10分鐘看電視的時候,我只看一集。”
這種懲罰就是無效的,父母不執行懲罰,孩子就會選擇性的放棄,根本沒辦法從父母那里獲得獎勵。
所以,管教孩子,最好的懲罰不是打罵,而是閉嘴。
3.不要把孩子當成孩子
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在說:“不好好學習,就沒有好工作,找不到好對象!”
其實,孩子每個年齡段的認知水平和個人能力不同,做父母的,不可能總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做得更好。
畢竟,孩子的認知和能力不同,當他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也沒有給予孩子及時的反饋。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放棄自我,破罐破摔,什么也不做。
父母們要學會閉嘴,用愛的語言,去感染孩子,讓孩子也學會用愛的語言去鼓勵孩子。
4.當孩子輸的時候,讓孩子自己贏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父母們可以借鑒下面這幾個方面的教育方式,適時地放手,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在失敗中成長。
5.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明白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尊嚴,面對孩子犯錯誤時,要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改正錯誤。
6.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父母要循循循善誘,鼓勵孩子,不斷的去嘗試與挑戰,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