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的小孩子不聽話、不配合、不聽指令,這樣的行為確實讓人頭疼。
這是為什么呢?
這些行為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我們需要把孩子的行為看作一個信號,能夠很精準地反映出我們的需要,下意識地幫助我們滿足他們。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如果不想吃飯,我們不給他餅干。那么,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做“餅干+酸奶+鹽”。
我們可以用奶瓶或者果汁的代替,也可以是一個泡泡的代替,并且告訴他:“如果你不乖乖吃飯,就等著明天再吃。”
在他們想要餅干的時候,他們也可以直接告訴我們,但是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告訴他們該怎么吃。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要想著去幫助他。
而是要讓他們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并且詢問孩子的想法。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哭鬧是因為餓了,或者是不舒服了,我們也可以做他們的零食。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去關心他們。
這里的關心指的不僅僅是孩子吃得好不好,更多的是我們要了解他們的內心。
為什么會發脾氣
他們想要什么我們就去滿足他們,而不是去指責他們為什么要鬧脾氣。
下面這三個行為要不得。
第一個:直接去罵他們
孩子真的想要什么我們不給他們就去打回去嗎?當然不是,孩子鬧騰的厲害,有時候確實需要用這一招。
不過,我們一定要記住,你可以用這一招,但是不能給孩子一種:這個方法不適合我。
我覺得這個方法不對。
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什么你都不喜歡,那這個方法就不對。
我覺得你不能逼他做這個,你讓他做那個。
我不建議因為我們不喜歡他就不做什么,比如他非要去碰開水,你說你這個不對,那個也不行,這個不能做。
我們一定要記住,不管什么樣的年齡,你都是孩子,我們要去引導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追求獨立,但是他們更渴望獨立,他們想擺脫父母,他們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孩子的思維是我們父母掌控的,你要告訴他什么是對的,我們希望他能夠踏實努力,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掌控他。
給孩子時間,讓他慢慢回歸到家庭的感覺
孩子處于青春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用引導的方式去教育,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下成長。
但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總是變本加厲,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自由,什么事情都要管著孩子,這樣會讓孩子也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
我們父母要盡量少干預孩子,尤其是涉及到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父母的事情是明知道不該干的,但是孩子還是不干預反而會更加的叛逆。
在我們完全放養的環境下,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什么。
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去干預孩子,就算是孩子哭鬧也要給他們情緒發泄的空間,不要因為怕孩子哭鬧,就妥協。
3、多鼓勵孩子,并給孩子足夠的信心
對于孩子的每一次嘗試,我們都要多鼓勵,說錯了也要勇敢的去糾正,多給孩子鼓勵。
比如孩子不想去早教機構,我們就應該讓孩子明白,去幼兒園對于一個小小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么我們家長在孩子想要去幼兒園的時候,就應該及時和孩子進行溝通,并且告訴他們不要害怕,要勇敢的去面對。
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孩子,更多的去鼓勵孩子,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得到鼓勵,同時也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加的自信,更加的勇敢。
結語:
幼兒園其實是孩子成長的一種經歷,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很正常的,當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告訴孩子,勇敢的去面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