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焦慮孩子以后工作掙錢,擔心以后的生活不穩定,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
但是,很多父母無法擁有孩子,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總是忍不住在焦慮孩子未來沒有出息時,在抱怨孩子的未來時,父母焦慮著孩子成為人上人,為孩子創造著無法超越父母的高度。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幸福感和對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父母的焦慮會對孩子造成什么影響?
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家威廉·格拉瑟曾對10個美國家庭做過一項調查,旨在研究“父母焦慮對孩子將來生活的影響”。
結果顯示,焦慮的父母生出的孩子智商普遍更高、社會壓力更大、生活更富裕、性格更獨立、幸福。
其中,幸福感高的父母會花時間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耐心傾聽孩子的不良情緒,對孩子做出積極的回應。
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對較低的父母,會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上產生什么影響?
1、在幸福感方面太過單一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只有物質上的滿足,學習上的陪伴,才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不讓孩子從小養成缺失安全感的不良習慣,他們寧愿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教育方式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方式,也是一種對孩子成長不尊重的表現。
這種不尊重會在孩子的內心造成:我什么都不需要,所有人都要聽我的,我不需要。
如果他們沒有這樣的觀念,那孩子就會變得焦慮,以后要是遇到任何的事情都會感覺到緊張,并且無法控制。
2、
孩子本身沒有自控能力
就像我的一個親戚,從小就是那種驕傲自滿的人,現在工作之后,因為學歷的原因,不僅是他自己不努力,而且孩子根本就不聽他的,現在孩子才上小學,但是他的人生已經無法改變。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我們身邊,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他學了多少知識,或者學了多少技能,而是他在小時候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如何讓孩子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有控制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說,孩子會因為他小時候的經歷,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而變得自律,這是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而很多父母都很難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說,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去學習。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表現出好動,愛看書,愛打電動,或者喜歡做手工,父母怎么做都可以,但如果是學習,那么這個孩子一定是自主學習,而不是被父母控制。
所以說,父母要懂得順應孩子,要相信孩子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一旦孩子發現自己的學習不是被控制,而是被爸媽的安排,他就會產生“被控制”的感受,“被控制”的感受,孩子就會變得叛逆,因此,“被控制”的感覺,會讓孩子的叛逆變得更加嚴重。
那我們換位思考下,你就會發現,當你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當你的想法跟爸媽說的時候,當你跟爸媽說的時候,你的想法和爸媽的想法就完全不同了,你的想法也不一樣了。
孩子為什么會跟爸媽溝通變成叛逆?
1.對父母的教育方式產生了抵觸
當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溝通的時候,父母會覺得孩子叛逆,跟自己頂嘴,不聽話。對孩子產生不滿,所以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愿意多說,而是讓自己冷靜下來。
所以,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叛逆,跟自己頂嘴。
2.父母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
很多父母之所以會用吼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說的話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才會對孩子說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話。
這種對孩子,對孩子的命令,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孩子根本不需要去聽父母所說的話,他們需要去獨立思考,然后才會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