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孩子不聽話打罵了,家長要好好反思,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學會好好說話。
如果家長能夠學會如何做到好好說話,能夠好好和孩子說話,心平氣和地讓孩子對自己說。孩子就會乖乖的聽話。如果家長能夠做到好好說話,那么孩子也能學會好好說話,認真對待。
但是,家長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家長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打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在打完孩子之后要及時安慰孩子,讓孩子重新思考這件事。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1. 不要把孩子推出去
有些家長一旦發現孩子不聽話,或者做錯事情,就不分場合地責罵孩子。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家長冷落了,從而會生出離家出走的想法。
要知道,孩子不聽話,經常性的打罵,會讓孩子膽小懦弱,不愿意跟別人交流,甚至會養成一種“討好型人格”。
2. 不要打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很多家長慣用的教育方式。
因為打孩子,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還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甚至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3. 不要罵孩子
罵孩子,就是大人對孩子最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當孩子不聽話、做錯事的時候,父母經常打孩子,會讓孩子形成不自信,膽小懦弱、沒有安全感,嚴重一點的甚至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4. 不要吼孩子
吼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他會失去勇敢和自信,也會失去積極性。
因為吼罵會讓孩子因為害怕犯錯,而變得消極、自卑,沒有自信,不敢嘗試。
5. 不要怒吼孩子
吼叫孩子時,你發現了什么?孩子哭鬧時,你會想:“我為什么要怒吼?!”你會想:“我很累了,想休息會兒。”
可你這么做,孩子都不領情,更不明白你生氣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孩子。
你覺得吼叫孩子能讓孩子變得聽話,還是變得更好?
因為孩子會想:“我長大了,你再也不需要吼叫。”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爸媽要懂得管控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鼻子走,學會先把自己的情緒穩定。
樊登老師說,“發火前,你需要覺察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生氣了,并且想好自己真正的原因。”
要懂得將心比心,如果連自己都情緒化了,還有誰能顧及到你的感受?
2、理解孩子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意愿,我們應該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比如孩子喜歡玩游戲,你覺得孩子耽誤學習,你覺得孩子不務正業,你覺得孩子怎么樣怎么樣,這就是你們自己的意愿,不是孩子意愿。
而如果孩子說,媽媽,我喜歡踢足球,我喜歡打籃球,而且踢足球,我可以跟同學去打籃球,我喜歡去游泳,而且我還喜歡打籃球。
那么,你呢?
你和孩子一起去探討一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你希望他怎么做出改變,你要去尊重孩子,你要去理解他。你不要跟他去溝通,去學習,你要去理解他,你要去尊重孩子。
因為你的這個行為,也許會讓他以后有更多的事情去做,去承擔責任。
但是你的這個態度,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比如,你總是說,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怎么這么不省心?
你怎么這么不省心?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怎么這么不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