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有什么學校-勵錚老師
1、如何理解孩子的行為。
通常的理解,大多數父母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一點從這里就可以總結出來,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一直強調,孩子要明白自己有些事情該做,有些事情不該做。
如果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并不是對事情本身有多大的理解,就會出現我們大人所認為的“熊孩子”。
在這里我們需要明白,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他們并不認同父母的觀點。他們不明白“為什么”,也不明白父母的難處在哪里,甚至他們不知道自己身上究竟有哪些優點。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并幫助孩子擺脫“熊孩子”的苦惱。
比如,在有些地區,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家中有兩個熊孩子,哥哥都是因為家庭教育上的分歧而分居或離婚。但其實,在一個家庭中,兩個孩子本身的性情和行為都是有所不同的。大孩子本身的易沖動和意志力強,有時則是由于他們長大,因此,對父母缺乏一定的敬畏之心,對父母言行不一的人容易產生叛逆心理。而小孩也就成了我們說的那個“熊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菲菲勒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提出了“家庭教育”的概念,其中包括一個是親密關系、一個是非觀念、一家人和諧共處的教育模式。這三個概念,我都把它同大家說說過。
關于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簡稱“依戀關系”,指的是每個人在關系中與他人產生親密的情感和心理依戀,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初、最早、最持久的一種關系。它是指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心靈之愛的滿足、尊重和關愛。“依戀關系”是指“情感和動物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西蒙教授的研究發現,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越好的人,他們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更傾向于對方以一種平等的關系,更傾向于合作。
因此,我們能看到,在親子關系中,無論父母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都會從父母的相處模式中感受到愛。
所以,我們要想親子關系更好,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表達愛,這種愛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愛,還能促進親子關系。
二、愛是無形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位爸爸發現兒子沉迷于玩手機,于是決定帶兒子出去玩。
但是卻遭到了兒子的拒絕,于是爸爸就說:“你出去玩,我給你手機玩!”
即便是在氣頭上,爸爸也會說:“你出去玩,我給你手機玩!”
于是兒子只能把玩手機作為一種反抗,一種“對付”的方式。
最后,爸爸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動手打了兒子。
但是,下手太重,真的會讓自己的身體感到疼痛,輕則還可能會有眩暈、嘔吐、惡心、耳鳴、嘔吐、發燒、心跳加速、出汗、尿急等生理反應。
甚至,當警察把他抓起來的時候,他還會對著警察大吼大叫,逼著警察叔叔把他抓走。
因為,他怕這一切都會變成笑話。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
“孩子愛得越聰明,就越容易成為人們欽佩的天才。”
深以為然。
我們都知道,天才是“夸獎”出來的,沒有人不知道,那些令人喜悅的成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有時候,一句無心的話也足以“治愈”。
在充滿鼓勵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許才能收到更好的結果。
2. 讓孩子多交朋友
心理學家安吉拉·朱莉曾說過:“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他才會去努力,而不需要依靠別人。”
孩子是需要“社交”的,你和他的關系,決定了他的心理健康。
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朋友圈”,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多接觸同齡人,讓孩子學會與同齡人交往,獲得更多的溝通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