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帶出來的孩子怎么不聽話
前幾天,網上有一個新聞被“網友”稱為“潘媽媽”。
10月30日,寧夏的一位母親帶著3歲的女兒去拜訪一個叫做孫卓的“熊孩子”。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男孩在“熊孩子”玩耍的時候,不小心踩到了一個小孩的頭,造成磕傷。
看著這些傷口,不禁有些心疼,她不禁不禁心酸。
其實,很多人都喜歡被父母帶著一起去玩,或許父母認為這樣的方式很方便,教育孩子,卻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并不會感激,反而覺得自己的錯誤可以讓爸媽輕松。
我們總是想方設法的省錢,在買東西時,讓孩子知道,家里買的東西都是父母最經濟獨立的,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經濟能力,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家長不吝嗇于付出,引導孩子主動承擔錯誤,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也會更加自信。
3. 拒絕吼罵孩子,學會表揚孩子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用積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我們會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
如果我們總是吼罵孩子,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不愛說話,也沒有敢于承認錯誤的勇氣,我們就會收獲到下次吼罵孩子的效果,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敢和父母說話。
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的機會,他就會變成永遠都不信任父母的人,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什么都是錯的。
當我們給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的機會時,孩子才會慢慢學會承擔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后果。
孩子是需要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后果的,所以父母不需要過分地強調這個行為帶來的后果,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承擔。
父母要做的是提醒孩子,在孩子承擔后果時,讓他自己去想,他就不會在這件事情上面花心思去想,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去想,如何去想。
如果孩子正在思考,請不要去打斷他。即使是孩子正在做這件事情,也要讓孩子把事情當成一個特定的事情去做,而不是什么都不去做。
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后,他就會放棄這個錯誤的思考,而是會選擇更加努力的去做這件事情。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錯誤的行為出現后,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給孩子提供一個正確的學習示范。
四、“我討厭你”,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方式
我討厭孩子,是因為我覺得我的所作所為讓孩子變得更不好,我討厭你。
有的父母一開口就是,我討厭你,咱們得趕緊改正,咱們不寫作業了,你還能干點啥?
很多父母可能說,我這是要氣死了,我就是不愛你!
這句話讓孩子開始討厭你,在心里開始討厭你,所以父母不要太強勢,命令對于孩子來說,這是對他們自尊心的一種傷害。
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孩子,我能理解你這種心情,有時候我也會犯渾,或者我自己也犯渾,我也會在課堂上搞些小動作,但我不會沉迷于游戲的虛擬世界,也不會被你的臉色蒼白嚇到,我更希望你能清醒過來,思考我們自己的未來。
只有勇敢地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朝著自己的目標,腳踏實地去努力,我們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