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不聽話的孩子怎么相處?
許多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多父母說他們的孩子是“不聽話”的,“窩囊廢”是要被打的,“訓斥”和“談話”是父母的幫兇,為什么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意思呢?
首先,為什么有些父母說我們家是“民主型”呢?這樣說是因為父母懂得平等地與孩子交流,不和孩子爭對錯,不管對錯,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有自己的需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
現在有很多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而不是一種習慣。如果父母總是一味地把自己的需求強壓在孩子的身上,也就是培養出來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自己的獨立性,那么,即使是再大的孩子,他也不會有什么成就,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會有自己的思想,什么成就都是隨緣。
在《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走上了極端,她不愿意跟媽媽說實話,她說她想把自己的委屈一股腦的倒給媽媽,然后想找一個地方讓媽媽安慰她,但媽媽卻說:這個地方就是你的家,你走就離這個家不遠了,以后有你自己的路要走了。
青春期的孩子處于半成熟、半獨立、半依賴于成人主義的特殊階段,既想標新立異,又擔心脫離成人的束縛,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矛盾,不愿被人束縛,所以他們很喜歡發號施令,但這種要求顯然并不合理,也是家長經常出現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選擇跟孩子“對著干”,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那么,矛盾就會爆發。
就像劇中的妙妙妙一樣,媽媽不讓她玩游戲,她就會很憤怒;但不讓她看電視,她又會很失落。
所以,這個階段的妙妙妙是通過與媽媽的爭執,想證明自己的“獨立”是對的。
而媽媽總是在一旁指手畫腳,并要求她去做什么事情,并且要求她去執行。
正如我們所說:
父母的焦慮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烙印”,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復制品”,所以自己就有權力強迫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當父母用“焦慮”這把“烙印”傳遞給了孩子,他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作繭”中。
這種“作繭自縛”的痛苦來自于內心,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攻擊”。
“作繭自縛”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攻擊,最終會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這個事實被很多父母忽略了。
想要孩子自信的父母,首先就要做到“肯定”,就是不再“否定”孩子,不和孩子“爭鋒芒”。
2
正確認識自我,找出問題
做父母,先要理解孩子,因為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自身的問題。
孩子不會因為你“否定”他,他就不會因為你“否定”他,就不會因為你的“否定”他。
就像《精準回應》所說:“兒童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他能洞察到成人世界的細節,并使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但是,當他自己不小心動了小手指頭,你卻把他嚇了一跳,他要表達的是:我知道,我做不到。”
而“不”字,是孩子心理上最柔軟的東西。
這種柔軟是種可以撕扯、可以打碎的東西。
孩子最開始學會說“不”是在試探你的底線,是因為他們是“知道對錯”的。
“知道什么”意味著孩子在主動“拒絕”你。
這種孩子是“有靈性”的,他們說出的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顆種子,會一一連接在自己的思維與靈魂之間。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人格理論告訴我們: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發展到理解、記憶、推理、分析、評價、推理、推理、判斷等思維發展到成熟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