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配合孩子度過焦慮期?
我有一個非常非常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我感受到了很多焦慮的來源。當時,也是我陪伴自己的一個孩子學習的歷程。
有一天,我陪著孩子在他旁邊學習。因為這個事情,我們兩個人關系就非常緊張。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記得以前一個很嚴肅的事情,我們倆其實也有過一種擔心,對于孩子,父母的焦慮并不少見。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享一下,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度過焦慮期。
首先,認識焦慮,學會駕馭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和阿倫·貝克在《理性情緒》中,提到他們認為焦慮并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一個事情的不可控因素。
對于處于焦慮狀態的人來說,最擔心的是最壞的情況出現。尤其是對于那些性格內向、敏感的人,如果他們沒有及時排解自己的焦慮情緒,可能就會采取行動,從極端情緒中體現出來。
焦慮本身沒有錯,而且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狀態不滿意,當你感到焦慮時,要客觀的分析自己的處境,客觀的認識自己,有些焦慮是正常的,而有些焦慮的狀態是過度焦慮。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觀上不信任自己
患有焦慮癥的人最怕自己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和自己的差距太大。
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怕別人的嘲笑。
二、思維上過于消極
患有焦慮癥的人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放大鏡自已身上的缺點,一旦遇到困難,或者遇到挫折,就想著自己的缺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三、價值感不高
患有焦慮癥的人總覺得自己的價值感過低,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對生活沒有信心,自卑萎靡不振奮,遇到困難和挑戰困難容易消極放棄。
四、拒絕嘗試,容易走極端
患有焦慮癥的人,很容易走入“單向思維”的思維,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將來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們認為自己能看到的東西,遠比自己擁有的東西,更重要。
面對有些消極的事情,都想要去嘗試,而不是去努力解決。
家長不妨給孩子樹立一個目標,每當遇到困難時,先讓他想一想,再去嘗試。
只有當自己產生了這樣的信念時,才會支持孩子做出改變。
每當孩子出現了一個不好的行為時,家長可以提醒自己,這就是一個“看見即刻”的過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當孩子自己找到了好的行為,也就會從中不斷獲得新的認知。
及時鼓勵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認可時,才會有動力去堅持做正確的事。
從個體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有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需求,但是當孩子學習受到外界的干擾時,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去逃避,這種現象稱為“內部動力”。
缺乏內驅力的孩子,成績無法快速提升,還可能會因為外界的誘惑失去興趣,這個時候,就要注重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也就是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需要一個外在的認可和鼓勵,這樣他們才會更有動力去完成作業,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會開始有意識的,主動去完成作業,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種成就感。
一種感覺來自于他人對他的肯定,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可以觀察孩子,發現他們對待作業的態度,做事的注意力,并不是這一次寫作業,而是一次豐富多彩的游玩。
父母在發現孩子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只知道責怪孩子,還要尋找孩子背后的原因,發現是因為什么,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第三步】:目標分解實現法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制定一個目標的過程中,就像是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一樣,
最后一步一步一步的進行,直到目標達到。
其實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先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這樣一步步實現,孩子就會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第四步】:及時鼓勵
當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了之后,我們要及時鼓勵孩子,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表揚,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