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視孩子的焦慮心理
一個媽媽對孩子說:“今天你居然在外面很開心地玩著他的玩具車,沒玩兒一會兒就叫我走開。”
這個媽媽說:“我走到哪都跟在你后面,就是這樣,一想到他就怕,覺得他出遠門了還不讓回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的焦慮是多方面的,有的會表現出焦慮、煩躁、恐慌、無助、恐懼,還可能會出現軀體化的癥狀。
主要表現為,有的會表現出失眠、頭疼、渾身不適、嘔吐、頭疼、心慌、發燒等,但又查不出什么具體病因,可能就是單純的焦慮、抑郁情緒。
心理疾病患者的焦慮癥可以被誤診為抑郁癥,但他們并不屬于焦慮癥。
有些患者會出現強烈的軀體化癥狀,例如,身體酸痛、心慌、胸悶、出汗、手足無措、腸胃不適、雙手顫抖等,如果還沒癥狀,就馬上去醫院就診。
還有的患者會出現莫名其妙的失眠,比如,莫名其妙的焦慮,特別想哭,特別煩躁,煩躁,特別容易發脾氣,在外面受了委屈還會打他們。
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最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出現了厭學的問題,但不要急著去糾正孩子,也不要著急去糾正孩子的問題,因為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情,即使有些事情確實需要做,也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作為父母,要告訴孩子: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們不能只看重結果,在過程中獲得成長。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有些孩子的厭學情緒是因為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比如校園霸凌,比如被父母忽視。
有些孩子的厭學情緒是因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或者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或者沒有朋友,比如遭受校園欺凌,比如孩子成績不好導致他不喜歡學習。
有些孩子是因為內心壓抑已久的情緒無法排解,而導致性格變得抑郁。
找到原因后,就要對癥進行疏通,多帶孩子出去玩,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轉移注意力。
孩子有了更多的興趣愛好,內心不再孤單,同時也不會總是處于對學習、對手機的癡迷中。
轉移注意力,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出口
我們要相信,一個健康的孩子,是不會把自己全部的時間都耗費在手機上的。
所以,父母與其擔心孩子會因為手機影響學習成績,不如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讓孩子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只要父母足夠用心,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孩子沉迷手機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來源于網絡
當然,還有許多父母會說,如果自己忙,可能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忽視了和孩子的溝通,或者干脆把責任都推給了手機。
然而,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只要家長足夠用心,孩子的天空就會很藍。
作者認為:真正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盡力做好榜樣,讓孩子遠離手機,告別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