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焦慮癥對孩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有很多母親特別愛面子,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孩子差,哪怕是別人的孩子,她也要比別人孩子更加優秀。所以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們做了很多努力。
雖然每天都有很多焦慮,但是她們內心深處始終篤定,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必須是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的孩子更好的。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同時,她們還一直在否定自己。
“我就是要這樣,你怎么就不行呢,我就是不行”。
“我就是不行,我就是有病,我就是不能成功,我就是笨蛋”。
她們會將這些語言內化成她們對自己的評價,當成了自我貶低,也許就會自暴自棄,反正就是這輩子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她們不會真正相信自己,自我價值感極低。
她們追求完美,害怕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害怕被父母責罵,害怕被同學嘲笑。
“我就是不行,所以我不行”。
這會讓她們永遠活在別人的期待里,自我感覺良好。
長此以往,她們會變得悲觀,絕望,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別人怎么看得起自己,怎么就應該和自己比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們的痛苦很可能來自于此,而不是來自于內在,或者說來源于外在的壓力。
她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努力,總是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所以總是害怕自己沒有別人的好。
也許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成績不理想,總是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因為自己已經夠優秀了,但父母還要這樣來要求自己。
當他們感覺到自己不被父母接納時,也就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甚至將自卑感放大,認為自己不夠好,做什么都不行,會變得自暴自棄。
如果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比如孩子的成績和考試成績等。
那么,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只愛自己的成績,而不是自己,在他們心中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行的、不值得被愛的人,自然會在他們遇到困難或者有負面情緒時,選擇自我保護。
其實,孩子的“厭學”情緒,是他們對父母的不認可,因此才會產生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提升,學會面對問題,知道怎樣正確地表達自己,也是為人父母的一種責任。
1.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能責備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過:
“能夠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這會幫助他們更多地理解孩子,而這種理解會使父母更加確信孩子的能力,讓孩子更加的自信,更加的優秀?!?/p>
接納孩子的情緒,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愛,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去面對真實的世界,才能更加用心地去努力學習,未來的生活才會更加快樂。
2.用鼓勵來代替壓制
記得曾看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個媽媽,自己對女兒有很高的期待,這種期待不是體現在口頭上,而是深深地寄希望于女兒的進步。
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她會生氣,會罵,會吼,但是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去罵過孩子。
這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不是孩子不想進步,是我們沒有更好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孩子已經學習很努力了,但是學習成績就是提不上去,如果我們能鼓勵一下孩子,那就更好了。
然后,和孩子一起研究孩子的成績如何,他怎么學會的。
如果孩子沒有很好地掌握學習方法,我們就幫助孩子提高成績。
那么,成績提高了,孩子又如何提升呢?
想讓孩子更優秀,我們就要學習正確的方法。
那么,具體如何學習,我們需要知道以下三個問題。
01
孩子的成績是提升的前提
我們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是當作一個附屬品。
我們不把孩子當作附屬品,我們只是孩子們自己。
02
孩子的成績是提升的基石
孩子的成績不是孩子自己帶來的,而是父母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