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焦慮不打不罵孩子不打罵孩子,是嗎?大家都覺得,我不打孩子他不會因為看到大人的表情,而自己傷心,但是孩子只要一鬧就哄,可是這種辦法真的有效嗎?孩子不聽我的話,我又能怎么辦呢?
別擔心,這也是非常理想的做法。
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發現孩子變了。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早上送他上學時,明明已經累得滿頭大汗,可是孩子卻非說他累,而且還一臉煩躁。
有一次我實在看不過去了,就囑咐了孩子一句:“你也別折騰了,我們去學校后,老師會表揚你的。”
孩子還是一臉茫然,帶著哭腔委屈地問我:“老師,我下次努力一點,我可以做得更好嗎?”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這種期待,根本不需要孩子去爭取。
孩子辛苦了,家長累了,孩子學習不好,那就沒有好嗎?
這是孩子厭學的初級表現,也是孩子厭學的厭倦期。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你真的很難受,很想徹底扭轉局面,那就從你的期待開始吧。
孩子寫作業磨蹭,沒有動力,你會怎么辦?
這可能是困擾家長的一個關鍵問題。
你的焦慮,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而你的責罵,很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沒有動力。
你只有鼓勵他,認可他,
他才會努力去做得更好。
這樣的“覺醒”,對于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督促,它是一種“鞭策”。
而“喚醒”這種力量,是自己做起來的。
作為父母,請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別給他固化的標簽。
請給他更多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
讓他們先從簡單的生活入手,然后一點點養成自律的習慣。
有句話說:
“人們口中的自律不是簡單的刻意練習,而是把自律變成一種習慣。”
只有從現在起,堅持去做,從一種積極的生活習慣中獲得真正的快樂,才能最終戰勝懶惰,才能在學習中獲得進步。
那些懶散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原地踏步、不肯成長的父母。
所以,無論孩子處于什么樣的成長環境中,父母都應該努力成為孩子背后的那束光,用行動,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01
父母越自律,孩子越自由
前段時間,一名網友的評論,引起了無數網友的點贊。
說這位網友說:“因為從小在家里沒有得到父母的管教,所以才選擇了抽煙。”
網友說:“抽煙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自我約束,肆意肆意妄為。”
從網友的留言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人對孩子過于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上了大學后,父母仍然不管不問。
那位網友說:“孩子高中畢業后,從來不曾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天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
看到這種“舍棄”式的父母,真是太可怕了。
事實上,有很多家長卻是在孩子小時候,任由孩子自由發展,等到孩子上學以后,父母還是像小時候一樣管教孩子,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強。
其實,給孩子空間,就是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管控自己的生活,管控自己的學習,管控自己的生活,把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
父母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讓孩子什么都自己說了算,讓孩子養成做事情靠自己的習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產生自卑心理。
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會在生活中不斷地摸索和提升自己,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讓孩子自己做主。比如,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自己決定穿衣服的事情,父母就不要越界,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決定。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選擇和自由,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慢慢地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他們才會明白,生活的樂趣在哪里,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孩子也會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他們能在日后生活和學習中,,也會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