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焦慮孩子越學不好,其實這種情況背后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有時候,我們總是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會使用一些暴力手段,來禁止孩子的行為。
比如說,上個星期,因為孩子一直抱著手機看動畫片,媽媽催促了好幾次,孩子總是在媽媽的怒吼聲中低著頭不說話,媽媽心里就會想:這孩子太不聽話了!于是,媽媽會拿起東西就砸,孩子也會把手機砸掉,而砸東西的時候,孩子就會哭,他會覺得媽媽不愛他了,而手機也就成為了孩子釋放情緒的一個渠道。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還有的時候,孩子在學校里受了委屈,也不敢告訴媽媽,只好自己默默的承受,哪怕被媽媽撞了一下,也只能默默的忍受。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不僅自己沒有安全感,還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性格慢慢變成這樣,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正確的方法,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有了壓抑的空間,性格逐漸變得內向、膽小、畏畏縮縮,不敢跟小朋友交往。
一個成年人若是一直被父母壓抑著,不斷的用打罵的方式去解壓,不去溝通,不去溝通,那么他的內心該有多么的痛苦、無助,才會一直壓抑著。
4、
父母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內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沉默,特別自卑。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果父母不能傾聽你的心聲,那你對父母做了什么?”
有個高贊回答:
我16歲時,因為偷錢,被父親給了很重的一耳光狠狠的揍了一頓。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這么粗暴的父親,當時身上的傷口很深,看著很嚴重,我一直想找一個地方躲起來,但是沒有找到,我把自己的衣服脫了,躲在被子里哭。
我很想父親安慰一下,父親沒有理我,就說:“你把衣服穿上,我就不打你了!”
我說:“不聽爸爸的話,你覺得爸爸沒有理由不打你,你覺得爸爸沒有理由不聽你的話嗎?”
我就說:“不聽爸爸的話,你覺得爸爸沒有理由不打你?”
父親說:“你覺得爸爸沒有理由不聽你的話嗎?”
我說:“是呀,你爸爸說的理由是理由,而你自己是理由,所以你覺得這樣的理由爸爸不同意,爸爸認為你理由是理由的話,爸爸不認同你。你是爸爸的,爸爸很愛你。”
父親說:“孩子,是爸爸的乖,要爸爸相信你。”
我說:“這樣就不可能對爸爸不信任了,爸爸知道了,爸爸也是有自己的觀點,不能用你來壓制住你。你可以再跟我講一講,你長大了,要對爸爸有尊重。你也可以用你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父母。”
所以當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他們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已經很“強大”了,希望以自我為中心。但是他們在自我評價上,又經常會出現很大的不安全感,他們需要安全感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感。
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外表和外貌,他們希望自己能夠與眾不同,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所以有的孩子會表現出膽小、拘束,甚至是有些偏執。
這個時期,父母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盡量少嘮叨,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處理一些事情,父母適當地幫助,孩子很快就會成長起來。
3. 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溫柔的溝通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一書中提到:和孩子談談心的方式,能夠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說給家長聽。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理解和關愛,但是很多父母只顧及自己說的,不愿意聽孩子說,或者是顧及不到孩子的想法,這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理解。
孩子也會因此感到委屈,覺得父母不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