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孩子不聽話挨打,打又舍不得,哭又不聽,聰明的家長都知道該怎么做了吧。
說到打孩子,很多家長就會說:“等孩子長大了,打不動了,就想打了?!?/p>
于是這個熊孩子經(jīng)常打罵父母,還有的家庭甚至會把自己家孩子打到傷殘,父母打孩子天經(jīng)地義的。
點咨詢免費領(lǐng)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也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這么小,根本打不疼,怎么可能打呢?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采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但是打罵不是目的,既不教育,也不能教訓孩子。
比如,打孩子時,如果孩子有強烈的怕被打的情緒,家長可以在旁邊陪著,看著孩子,不讓他做什么。但是,如果孩子因為害怕被打,而不敢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就不需要講道理,也不需要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只有當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父母才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冷靜下來。這時候,孩子才會聽父母的話,因為父母的語氣才是孩子聽話的根源。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有教育的問題。孩子就會不聽話,跟父母對著干。
孩子跟父母對著干,就是叛逆的表現(xiàn)。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會導致孩子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參與進來。孩子沒有參與進來,孩子就會排斥。
父母沒有參與進來,孩子就會很叛逆。
讓孩子參與進來,是讓孩子對父母的教育方式產(chǎn)生認同,進而認同父母教育的方式。
當孩子有了認同,才會更加配合父母的教育。
親子教育中,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
父母說,孩子聽。
父母說,孩子聽。
這就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的態(tài)度,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的交互作用。
試想,如果父母一味地只顧著自己說,而不顧孩子的感受,很有可能事情會朝著糟糕的方向發(fā)展。
父母說孩子聽,
并不見得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尊重,而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責任,也是父母必須履行與孩子溝通的一種表現(xiàn)。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習慣于支配自己的教育權(quán),這也導致了很多孩子,與父母不親近。
父母應(yīng)該多與孩子溝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yīng)該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幫助,孩子的內(nèi)心才會越來越有安全感,也就會更愿意向父母傾訴。
父母要時刻把孩子當成知己,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朋友的身份去交流,去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當父母知道孩子想什么的時候,也能更好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減少不必要的爭吵,才是最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