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不想送孩子讀書不想讀書,在各大平臺發布了大量的讀書文章,聲稱孩子不想讀書了。
家長看著急切的求教育,希望盡快把孩子送去讀書,卻不知道送孩子讀書,只能是越拖越落后。
孩子不想讀書不想讀書,父母試試送去讀書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5、孩子在學校不受老師待見,回家也不孝順父母,甚至拳腳相加,這是在學校受同學欺負么?
不想讀書,回家還得受父母對待。
孩子們不想要上學,一方面是心里受不了父母的責備,另一方面是自己能力有限,無法承擔父母的期望,于是不想讀書了。
從這個角度講,孩子厭學往往是父母催促、威脅,或者說教訓孩子后,孩子都不想讀書了。
其實,孩子不想讀書,更多的原因是在父母身上,在老師身上。
老師給孩子定的目標,孩子完成不了。
即使孩子在學校認真,認真,而且態度很好,也不能完成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在老師面前是假努力的。
因為老師的督學,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很低,再加上父母的催促,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信任他,自己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
這樣的孩子,他就會主動的去努力去學習,如果父母再使勁催促,甚至打罵孩子,那孩子就會變得厭學,也會變得無心學習,放棄努力。
3、孩子努力后,考上好大學,父母更心疼
就像上面那個泰國的小男孩,盡管成績沒有考上北大清華,但是他的努力,他也得到了家人的認可,這種成功的喜悅,難道不是發自內心的嗎?
比起父母不停的嘮叨,他們更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支持,來自父母的愛。
哪怕每天和孩子說只要盡力了,在取得好成績的同時,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責任,現在只要努力,學習是為了自己的未來,你可以通過努力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為了自己的未來。
所以,從父母開始,從哪兒開始,讓孩子愛上學習?
從孩子自主學習開始。
當你相信孩子可以在“扶助”
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孩子就會明白,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該學習,什么時候該休息,該努力學習,什么時候該玩耍。
在孩子自己的學習力這件事上,需要家長的引導,而不是光靠家長喊著“學習”,孩子被動接受你的指揮,很難有方向感。
相反,要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懂得為自己負責,知道什么是對自己有利的,什么是不對的,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觀念,這是個基礎和前提。
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可以借助游戲來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而不是抱著父母的權威去改變孩子,那樣的話,孩子慢慢的就會遠離手機,在網絡中逃避與人交流,心理專家表示,爸爸媽媽應該循序漸進,比如與孩子做游戲,在游戲中培養孩子的耐心,幫助孩子消除他對手機的興趣,逐漸的讓孩子擺脫手機游戲。
第三,在需要孩子配合時,給孩子恰當的指導。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爸媽的陪伴,很多爸媽都是工作忙,常常忽略了對孩子的教導,也許有人會說,老師教給你,你就要按時認真地完成老師的任務,而且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這其實是一種對孩子們的成長的負責,這樣才是好的教育。
所以,現在的爸爸媽媽媽,在孩子開始沉迷手機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避免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的害怕情緒,那么爸爸媽媽可以這么做。
1,和孩子討論手機游戲的危害
作為父母,你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玩手機游戲的危害,詢問孩子為什么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以及一些他感興趣的地方,或者是娛樂方面的話題,比如當孩子說自己喜歡的明星、聽音樂等等時,不要輕易去否定他,因為這時候的他們還是比較敏感的,你說的這些他們可能只會覺得有道理,對他們是有幫助的。
如果你的孩子問你,他們是在玩手機游戲,而你卻說,你在問他們的成績,這時候你的孩子會感到自卑嗎?如果他們告訴你他們的孩子是在玩手機游戲,那么他們會感覺到嗎?他們是在擔心你們是不是和他們一樣嗎?這讓他們感到內心不安,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什么問題,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這是潛在的自尊水平,對于他們來說,你是從你的家人那里獲得了多少愛,但是,你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