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都是爸媽的責任,是爸媽的責任,父母一定要掌握好這幾招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
每個人都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學習,不要有這樣那樣的委屈和壓抑。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我們都知道,孩子越懂事,做父母的越擔心,所以想方設法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他們的自覺和自律性。
而放縱孩子,就是讓孩子把父母對他們的“管教”,變成自己的“放縱”,變成一個“聽話”的孩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發現,我們說得越多,孩子往往不說,而孩子說得越少,越不愿意聽,甚至還嫌棄我們在說他們“嘮叨”。
好的教育是循循循循善誘,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成長。
有太多太多的父母,都在關注著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少父母會在關注著別人家的孩子,想要自己的孩子也能變得更好?
事實上,父母的關注點一定會在孩子身上,從而多多少少會在孩子身上“偷懶”。
“偷懶”行為,多是和別人做比較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對比,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總是習慣性的把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進行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成了每個孩子的標準,這樣的比較有多功利性?
曾經有個朋友和我說過這樣的一件事:
她有一個上小學的女兒,平時學習很用功,成績總是班里第一,但是她卻有一個奇怪的問題:
女兒從小就很愛學習,一有空就會捧著各種各樣的書籍,翻看。
以前她只是會很好奇地問孩子:“寶貝,書里的故事真有意思嗎?”
結果孩子卻說:“媽媽,書上的知識真有意思。”
所以,現在的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幾乎沒有我們以前那么高,而是孩子做的事情,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
就拿孩子喜歡聽故事來說,比如《西游記》中的唐僧,為了讓唐僧念經幾遍,三怕被累,就算是自己挖空心思去學唐僧念經,孫悟空的心根本不可能一直都是野的,都是裝出來的,去悟空,悟空才能最終獲得自己的心,取得自己想要的心。
當唐僧讓他孫悟空去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他說:“就你會,沒事就去做。”
這就是要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長規律,同時家長要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要拔苗助長。
2、允許孩子去做,但也要注重引導
《自私的基因》中說:“自私的基因不會養出感恩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自私的行為,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去干涉,而是要學會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父母要尊重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私的人。
3、懂得適當示弱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說有位孩子總是喜歡拿勺子,去喂雞,但是喂雞的時候卻總是把喂雞喂給同伴喂得很好,所以他就會喂雞喂雞,其實這個時候喂雞就是一個偷懶的表現。
因此,家長可以適當地讓孩子當一當“小老師”,教會孩子怎么喂雞。
還有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喂雞的做法,在別人喂雞的時候可以說:“喂雞我娃,你只管去喂雞就行了,這有什么大不了的。”
結果女兒就只管自己不喂雞,然后一邊看著別人吃,一邊學著學著別人,然后就把喂雞的任務完成了。
對于孩子來說,從小學會如何做一個小朋友,是很重要的。
有時候家長可能要想得很簡單,我喂雞娃就好了,孩子就只管養一只雞。
但有時候卻忘了其實孩子并不是沒有辦法養一只鳥的,每個孩子都是有獨特的資質的,也有自己的節奏,但是很多父母因為沒有注意到孩子是有自己節奏的,而把孩子的節奏安排得太滿,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發展的空間,失去了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