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 趙夢琳 北京報道
這是一個9歲的小女孩的故事。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一直覺得孩子們很天真,天真、活潑、善良、可愛,但同時,作為一個多年的學生,我覺得這個世界的一些角落是有很多小朋友跟她相處的。
今天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孩子們在學校里經常會發生的事情。
在課堂上的成績好的孩子,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比如數學比較突出,但語文很一般,對英語很少有自信。
“媽媽,為什么我覺得我對英語一點都不感興趣呢?”
“英語好像還不如鄰居家孩子,英語差得不行,媽媽,你幫我看看,我能說說一說英語嗎?”
“我喜歡英語,就像你喜歡畫畫一樣,如果我喜歡寫作文,就喜歡寫一些高雅的文,而不是喜歡唱歌,喜歡跳舞,就寫一篇很好的文。”
“媽媽,你為什么喜歡跟我們作對?”
“媽媽,為什么我比你說的要庸俗?!?/p>
孩子需要從別人的意見中挖掘自己的“價值”,在一個正向的環境中成長。
小女孩喜歡買零食,媽媽告訴她零食可以吃,但不能吃太多,每天只能吃一些,吃完后必須回家吃。孩子說:“不,我想先吃飯。”
這時,媽媽說:“只能吃一點,明天再吃一點?!?/p>
等她吃完零食,媽媽說:“我給你5塊錢,你去買東西,可以嗎?”
孩子說:“不要,我要吃完!”
媽媽問:“那你想吃什么?”
孩子說:“吃糖!”
媽媽說:“不行,馬上就要吃糖。”
孩子還是很不開心,但還是默默地答應了。
到了晚上,還是要求吃糖。
媽媽想了想,也對孩子說:“我們現在開始吃飯吧,你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吃一口?!?/p>
孩子還是說:“我想吃糖?!?/p>
媽媽想了想,對孩子說:“那就再吃一口吧!”
孩子想了想,也覺得媽媽說的太苛刻,于是便同意了。
孩子吃了一口就吐出來了,這時候媽媽再問:“你是想吃一口嗎?”
孩子很堅定地說:“我要一口!”
最后,孩子學會了承擔責任。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孩子就會認為是因為父母經常玩手機,所以自己也要玩,當然這也是在成長過程中養成的習慣。
比如,在咱們家,孩子爸放下手機,我會跟孩子說:“我們家也在這個,沒關系,媽媽來帶你去看書?!?/p>
他就會帶著書下樓去,看完了再陪你去吃。
這種“示范效應”在孩子面前就會變得特別有效。
所以,父母們,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無論何時,都不要總想著“趕緊”、“得快點”。
2.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
在不少孩子心中,家務活都是父母的“幫忙”,為父母分擔,與父母溝通交流就成了一種奢望。
家務活不僅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也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可缺少的負面影響。
生活中,父母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讓孩子成為家庭中的參與者,讓家庭成員之間關系更加親密。
比如多做家務活,當父母的家務活做得差不多的時候,孩子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比方說,當父母忙于工作時,讓孩子幫忙把事情接上微信或電話,跟孩子打個電話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關懷,并且感受到父母是自己的依靠和后盾,心里就會更加有安全感。
相反,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也會因為被冷落、累了、難過、委屈等原因而放棄,他會挫敗感很強烈,感覺到父母的不理解和自己的不認同,也會心里失落,會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故意和父母對著干。
三、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
1. 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減少沖突
通過與孩子相處的過程,我們發現,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孩子也不是父母附屬品,更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卻不能控制孩子的生活。如果父母想要孩子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就應該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關系,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1.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該給孩子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鼓勵孩子更多地表達自己,面對困難挫折,積極表達自己。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不要讓孩子有負面情緒。如果孩子在遇到困難,遇到難題或者感到痛苦惱的時候,父母的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孩子就會有所不同。
孩子在遇到困難或者受挫的時候,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是失敗時,也可以向父母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