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大學畢業孩子焦慮
1
做父母的應該怎么做?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的鄰居鄰居這個孩子今年30多歲了,畢業兩年多的兒子剛上大學。
剛開始,鄰居并沒有刻意地提醒兒子,讓孩子抓緊時間努力。
可是,自從孩子上了大學,他就放松了,他開始頻繁地出入網吧,找機會逃學。
父母只能苦苦哀求,想盡各種辦法,軟硬皆施,孩子依然不聽,家長束手無策。
后來,他們看到孩子去網吧上網,便對孩子說:“你要是真的上網,就給我寫一封家書吧。”
孩子很是意外,很是感動。
有一次,他在街上偶然看到了類似的信,上面寫著:
“親愛的兒子,我不該管你,你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我永遠愛你,即便你犯錯,我也仍然愛你。”
孩子發奮讀書學習,換來的是父母的體諒和寬容。
他被觸動了,從此與父母的關系開始疏遠。
少年從此輟學,整日在家,和游戲為伴。
父母無奈之下,只好把他送到戒網癮機構進行專業化改造,然后再將他送到醫院進行治療。
此時的楊永信,是一位有著20年從業經驗的網癮專家。
他曾經被父母送到電擊治療中心,親眼看見自己的孩子,痛苦之下,楊永信向父母保證,不會再犯。
之后楊永信依然“樂此不疲”地繼續著做低頻電療。
他還被綁在床上,不讓任何人進去打擾,在電擊之下,任何人的臉上都透露著痛苦的神情。
當然,這位帶著“治療”標簽的男孩父母從未對外聲稱自己的孩子能成功。
直到現在,他們依然維持著患者痛苦和迷茫的生活狀態,沒有走出心魔的念頭,有的只是“嘿,我的孩子”,還有的患者“治愈”,好像一位“拖延癥”患者,需要他的家人不斷提醒。
然而,“拖延癥”這個名字仍是被奉為“禁果”,“是個可怕的標簽”。
而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在這個禁果的影響下,改變了另一種狀態,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關于“人際關系”的研究發現,大約有15%的孩子能夠完全容忍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這是一種心理彈性,也是一種心理資本,當然,我們不能指望這種心理資本的作用,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孩子可以自我管理得先從對父母的依賴中脫離出來。
如果要想孩子平穩度過這段時期,父母就要學會給孩子更多的陪伴,給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耐心。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在這段時間里,達到“松動減負”的目的呢?
對于父母來說,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為人父母,我們要明白,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成長,就在于陪伴,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在最需要陪伴的時候,都要放下手頭的事情,全身心的去陪伴,這樣才能更加“省心”。
第一時間陪伴孩子的關鍵是專注,而不是玩手機
孩子其實是最不需要陪伴的,因為陪伴的時光往往是最純粹的。父母的工作是賺錢的,而陪伴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游戲、玩耍,在這個“物以稀為貴”的境界中,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去適應,也需要培養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而當孩子真正獨立自主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就會給他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也會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漸漸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
而我們總是抱怨孩子太不聽話,卻沒有想到,其實,父母與孩子間最應該學習的是如何有效的陪伴,所以,作為父母,請不要嫌棄孩子太吵鬧,不要嫌棄孩子的吵鬧,更不要在他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就幫他改正。孩子一開始出現問題,父母就應該引起重視,并及時做出改變。
父母要在孩子還未出生時就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讓他們能夠在今后的成長中更加從容的去應對,去迎接風雨,無論何時,都能夠勇敢地被命運所折磨。
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發布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3-03-31 11: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