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不聽話不喝奶不愛吃飯,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場景:
有孩子很小就開始了哭鬧,說什么都不聽,這個時候家長們一定是特別頭疼的,所以很多家長會選擇用打罵的方式來制止孩子,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大家都知道在孩子2-3歲的時候,家長會更加關注孩子的行為,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為模式,因此在孩子兩歲以后就會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但是在孩子3-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模式基本上都已經形成,所以家長可能會更加的焦慮。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而這個階段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耐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適應。
如果是因為孩子的情緒問題導致的哭鬧,家長也要心平氣和的去了解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才能避免孩子在一二個月的時候性格就變得越來越古怪,如果父母能夠及時的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孩子自然也會慢慢的穩定下來。
另外,這個階段,家長也需要給孩子關注,讓孩子的內心更加的充實。
我家孩子就屬于這種類型,小時候她總是喜歡給孩子講故事,在她的故事里我會盡可能的去和她嘮嗑,而她也會把自己帶到一個非常舒適的環境里去。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很多父母就會給孩子專門給孩子買一些有故事書,或者是早期教育的繪本,每天晚上讓孩子看一會兒,讓孩子自己在故事里把故事講一遍,孩子只要聽著故事講了,就會高興,覺得自己很滿足,而且還覺得很有趣。
在孩子的內心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滿足感,慢慢的孩子就會把這種滿足感內化,這種物欲的滿足會讓孩子在其他的事物上找一些滿足感。
這也是為什么大家會覺得孩子小的時候,覺得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但是等孩子長大了就會對這種物欲產生特別的好奇心,因為這些小東西不會說話,不會說話,但是會說話,會和其他的人玩兒。所以孩子會把這些小動物當成一個重要的伙伴,從這種伙伴身上獲取更多的信息,也就有了一種親密關系,從而形成了強烈的認同感。
而那些一直停留在手機中的孩子,他們與其他人的交流非常有限,或者是即使有交流,但是他們只是在各自玩自己的,一個人玩玩具,一個人看電視,這種情況下的孩子他們往往會更愿意與外界交流,并且性格也會更加開朗,因為在他們心里有很多的話是不會說的,所以他們對于外界的活動會更加愿意去進行選擇性的交流,而不是因為自己所想,從而與外界進行交流。
三、與電子產品成為的孩子溝通方式
電子產品的交流方式包括家長在孩子面前使用,這樣的交流方式就是錯誤的,沒有對孩子進行一個具體的反饋,沒有針對性的去進行探索。
我接觸過這么多的家庭,有很多的父母都是因為忙于工作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而導致孩子被電子產品所吸引,最終,孩子對電子產品失去了興趣。
孩子愛玩手機的原因,不外乎有兩個方面:
孩子周邊的誘惑太多,而孩子心智還未成熟,很容易被吸引住。
所以很多孩子選擇了從手機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一旦手機給孩子帶來的滿足感就可以代替父母原本的陪伴。
這個問題若是由父母造成的,那么這很有可能是孩子在學校中遇到了不公平地對待遇,或者是學校霸凌老師等等。
如果孩子能將這些與家人、朋友間的交流互動轉移到學習上,當他投入到學習之后,就會感到一種收獲的竊喜,也就不再沉迷于手機了。
因此,想要孩子戒掉手機癮,就應該正確引導,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生活的樂趣,對于生活也會更加充滿活力,才會減少玩手機的時間。
3、給孩子合理的支配玩手機的時間
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機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父母的放縱,沒有給孩子制定合理的時間,導致孩子一整天都處于一種萎靡不振狀態。
所以家長需要讓孩子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樣才有利于孩子對手機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