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將來焦慮,這個詞,其實有些流行,但是作為父母,我們當然有責任為孩子提供一種安全感和穩定感。
因此,家長朋友們的焦慮,似乎就存在于孩子身上。
焦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就是孩子的一個不好行為。
但是,孩子的很多行為,真的能夠看出父母的焦慮。
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往往源于父母內心的焦慮。
這也可以理解為,父母的內心對孩子的不安。
孩子們的成績,一開始,在父母的看重下,讓孩子成了自己的犧牲品。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的自信心,或者說求知欲,在家長的眼里,總是不可理喻的。
這時,有些家長會說,孩子好像更年期叛逆了。
事實上,這是孩子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他的心中,已經有了“我才是為你好”的評判標準,
但凡他在選擇的時候,他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因為在他的認知里,認為自己是重要的,是對的。
作為家長,如果不允許孩子有這種思想,認為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他們的內心深處,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識。
當他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會選擇最直接的方式來發泄情緒,而不是選擇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在工作和社交方面表現出更加叛逆的一面。
因此,孩子會表現得更加叛逆,和父母對著干。
實際上,這是因為孩子缺乏對情緒的覺察。
他們會思考:我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從而,他們對于情緒的控制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差。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懂得“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將一只小老鼠放到了自制的木箱子里,然后每次放上一小會,讓小老鼠去放。
結果發現,只要老鼠按下按鈕,鐵籠通電話就會快速止住小老鼠。
多次實驗后,實驗者發現,只要按下按鈕,按按鈕就能得到食物,老鼠會吃到美味的松果。
這個實驗證實了:只要一開始阻止,小老鼠就會失去興趣,但如果把籠子里的門打開,小老鼠就能一直按按鈕,直到為什么電擊實驗者沒有看到電擊,它也不會輕易停止。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德西奧多·吉地博士的“自我控制理論”。
我們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電子產品的環境中,很多實驗證明了,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到孩子大腦發育,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而且還會影響到情緒的控制能力,這是得不償失的。
完全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也不太可能,手機本身的內容也很豐富多彩,孩子本身就很容易沉迷,而不加以引導,我們就很容易成為“手機奴”,孩子一天到晚都想著玩手機。
《
給孩子的網絡生存手冊》
在這套非常實用的書《給孩子的網絡生存手冊:數字財富自由》這本書中,通過書中的章節,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越早,與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就越好。
這本書中,作者通過分析和研究,給出了6大類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第一類:讓孩子嚴重影響視力健康。
當孩子開始接觸電子產品,開始接觸電子產品時,應該怎么合理管控。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時間的適應期,與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娛樂的時候娛樂。讓孩子學會合理的玩手機,而不是玩手機成癮。
第二類: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不喜歡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應該為孩子制定好學習計劃,當孩子的學習有了進步,就要及時給予鼓勵,給予鼓勵孩子繼續堅持。
第三類: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習時,為孩子代勞,導致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自主性。家長要明白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家長而學,而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