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很正常,但若是突然出現了,家長該怎么辦呢?
寶媽楊女士的孩子才三歲半,孩子都還沒從老家離開老家到北京,但是就在今年暑假期間,孩子開始有了哭鬧,每天都要抱著走。孩子的父母工作非常忙,一周前,孩子爸爸就接到一個電話,說孩子中午一直不回家,找不到爸爸了。經過反復詢問才知道,孩子去了一家幼兒園,中途走時暈車嘔吐,中途走著非常不舍,還把自己關進了教室。
第二天孩子又說不想去幼兒園,楊女士立即詢問孩子是不是因為幼兒園陌生的環境感到害怕,之后從園接孩子回家,還抱了一下孩子的后背,經過短暫的適應后,孩子又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楊女士以為孩子在幼兒園不適應,回去后孩子的情況才有所改善。可誰知,在幾天后的周末,孩子又說肚子疼,楊女士以為孩子是因為生病了,把孩子送到了醫院檢查,可是孩子的肚子疼卻只是說肚子疼。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面對這種情況,楊女士以為孩子就是不想上學,并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孩子的奶奶在小區門口遇到了楊女士,這才趕緊讓孩子的奶奶把孩子接走。一開始孩子只是不愿意,后來就在奶奶給孩子的口袋里裝了些東西,但是被發現了,孩子把東西吃了下來,楊女士以為孩子吃東西過頭了,可是孩子就把東西放回去了,最后直到晚上孩子奶奶帶孩子回家。
楊女士以為孩子吃了藥也沒什么問題,就給孩子喂了一些藥,結果孩子就出現了胃疼的癥狀,而且還出現了嘔吐的癥狀,楊女士以為孩子是吃了藥之后肚子不舒服的原因。
第二天早上起床,楊女士以為孩子只是不舒服的原因,結果孩子就說是肚子不舒服。楊女士以為孩子吃了藥之后,肚子疼的癥狀就能緩解了,沒有找到問題的原因,可能就是孩子想上學,但是在走之前,她又想起以前孩子打人的時候,她覺得孩子只是鬧脾氣。
于是她趕緊在自己的衣柜里找來孩子的衣服,看到孩子不舒服,又開始安撫孩子,但是不管她怎么哄,孩子就是不聽。
楊女士告訴我,這幾天她非常生氣,只要孩子不舒服,她就會大喊大叫,但是脾氣一點也沒有減少。
“當時只要孩子不哭,她就去哄孩子,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越來越安靜,她又開始暴躁,孩子在家里嚎啕大哭,她也開始暴躁。”楊女士說,在兒子的哭聲中,她感覺非常后悔,但是也沒有辦法。
孩子怎么會這樣呢?
據調查,父母如果有一天面對孩子“不聽話”時,他們反饋會有兩種結果:
一種是:孩子會開始變得自卑、沉默,甚至自閉,嚴重的還會產生心理疾病。
另一種是:孩子會變得沉默寡言,長期下去會導致神經衰弱、抑郁,情緒暴躁,讓人容易發脾氣。
楊女士也經常因為孩子的問題與孩子發生沖突。但是現在孩子在家卻比以前懂事多了,出門就不哭了,反而變得越來越調皮,越來越叛逆。
楊女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也是希望孩子早日康復,但是她卻因為長時間的和孩子相處,身心俱疲乏,覺得自己沒辦法好好照顧孩子,心里委屈,不想再管教孩子了。
其實,并不是因為孩子調皮,而是因為家長在溝通方式上存在問題,才導致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父母的溝通方式存在問題】
1、不知道如何溝通
家長總是忙著工作,忙著賺錢養家,把孩子交給了老人。而老人對于孩子的管教根本就沒有耐心,要么就是干脆就打罵,要么就是干脆直接把孩子送到托管班,自己坐在家里自己玩手機。
孩子長期處于一種溝通模式中,就會慢慢封閉自己的內心,不愿意與人交流。
2、過于嚴厲的教育方法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嚴苛的,尤其是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就會選擇嚴厲的教育方式,因為害怕孩子會犯錯誤,就會批評孩子,希望孩子可以長點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