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會將自閉癥當成自閉性人格,而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有太大的差別,嚴格意義上說自閉癥是由于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導致的器質性病變。被歸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高功能的自閉癥在成年以后會發展為艾斯伯格癥。但大部分自閉癥患者在成年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就好比是李連杰的電影《海洋天堂》里面的大福!

因為真正的自閉癥是一種器質性病變。是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所致。在三歲的時候就有端倪。比如不愿意跟人做眼神的接觸,沒有情感的互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等比較顯著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現的是不能有正常的社交能力跟溝通能力,單一刻板的興趣跟行為模式,因此很難與他人建立起正常的人際關系。所以他們一直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因此病癥也稱之為孤獨癥。雖然有心理層面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并不占絕大多數!
相比之下自閉性人格會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當中,比如說社交恐懼癥,比如說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一個人從心理問題的泥沼中爬出來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性格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最大的一點就是:自閉型人格。我們知道人格是內在心理的外在反映。自閉型人格的心理邏輯就是:在別人還沒有拒絕自己之前就先拒絕別人。往往大部分人認為的自閉癥,很可能是自閉型人格,如果是真的自閉癥的話,你就不會意識到自己是自閉癥。

自閉型人格有心理發展過程,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里面提到自閉型人格它往往出現在各種神經癥當中。比如社交恐懼癥當中就會表現出典型的自閉性人格。當然這種人格的形成,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經過心理長期的發展演變而來。在神經癥當中的人們往往自視甚高,他們不會屈就于別人的意識,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會自命不凡但是隨之會受到挫敗,這種挫敗感促使轉而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于是他們試著去討好外界,以求獲得別人的認同感。
這是出于安全感的需求。當一個人作為個體,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全,這也是人類進化后所保留的潛意識層面的心理,人們渴望過群居生活,希望在群體里面獲得認同感,但這種認同感是為了犧牲自我為代價的,一個人同流于意識的時候,會感覺非常的安全,當個體意識跟群體意識發生沖突的時候,內心就會導致強烈的波動跟沖突,這也是心理問題的主要的原因。

在意識療法里面提到,安全感的需求始終是神經癥的核心,為了安全的需求,所以會拋棄真實的自我,從自命不凡轉向委曲求全。為的就是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特別在社交恐懼癥當中。我們恐懼的不是別的,正是別人的不接納,這種不接納而導致的不安全感驅使我們去討好他人,所以表現出來的那種討好型人格。是神經癥心理發展的第2個階段。
很自然的,你會發現你既討好不了他人,也會為難了自己。在這兩種矛盾心理夾攻之下,人們往往會表現出進退失據,左右為難,再在行動上接下來就是張口結舌,不知所措,汗流浹背,甚至會將別人某一個特定的動作,通過頭腦思維賦予一定的象征意義。比如別人的咳嗽或者別人眼神的對視,都會讓自己感到極度的不自然,讓心身處在極度分裂當中。這種痛苦的體驗并不是每個人都感同身受,當然處在這種狀態下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自鎖心房,表現出來的就是自閉型人格。

自閉型人格并不是不想跟人打交道,而是為了防范來自他人傷害的自我防御機制,交往是最大的威脅,這種心理的內向又不太一樣,內向的人可以跟自己很好的相處在當下,而自閉性人格的人內心的沖突就在于他沒法與當下渴望的人際交往,同時又沒有人際交往的能力,所以才導致內心極大的痛苦和沖突。
意識療法里面對于自閉性人格的心理是這樣解讀的:由于害怕別人一再的拒絕,那么我在別人拒絕我之前,我首先就表現出拒絕。這也是自我的心理保護機制,這種保護機制的核心就是讓自己獲得終極的安全感。所以你會發現,所謂的自閉型人格,并不是絕對的。他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他并不會有這種自閉性格,也不會出現社交恐懼。
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認為安全感的獲取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活在當下,一個就是再生家庭,一個能全然活在當下的人,他是有絕對的安全感的,因為他會相信那些不安全都是頭腦的幻象,意識的回歸會帶來安全的回歸,我活著不是為了活給別人看,我是活出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人的使命就是必須要完成自己的一個再生家庭的組建。生兒育女,繁衍后代。當我們以父親的角色以丈夫的角色找到認同感以后。我們也能夠得到全然的安全感。在這漫長的人生道路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情感的方式,我們可能非常有幸的通過語言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自閉癥群體可能會通過其他的方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能做的雖然很有限,但是就像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說的那樣: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即便因為心理問題導致的自閉型人格,也不要以改變自己的性格為目標。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只不過是心理問題的一個副產品。只有正本溯源的從源頭解決問題,學會自我療愈的能力,那么你就會散發出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