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不聽話的因果關系?
我們大人很容易把一切事情歸結為孩子的叛逆行為,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不聽話。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大人的行為造就了孩子的“壞行為”。
什么是“壞行為”?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他們會為了某件事情的成功而努力,或者為了某個特定物件的失敗而陷入沮喪。
根據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有些孩子在不需要幫助、鼓勵的時候就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也就是說,很多孩子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被老師嘲笑、被老師批評等,當孩子回家后,父母往往會更加指責、打罵孩子。
而且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考試前一天晚上,有時候會出現在考試結束后。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父母越打罵,孩子成績越差。
孩子越怕父母,越怕他遭受批評,于是心理壓力大,考試發揮失利。
父母如果批評和打罵孩子,孩子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這就是心理壓力大的根源,也是孩子正常成長的標志。
但是有些父母的關注點不一樣,比如學習氛圍很濃厚,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
孩子遇到困難了,不但沒有幫助孩子,反而指責孩子:
“怎么回事?你不是讀書的料?還好意思哭!”
孩子受到批評了,父母不是安慰鼓勵,而是說:
“你受挫了,暫時不需要安慰。”
因為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泄氣,心里有負擔,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自卑、懦弱的性格。
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股強烈的不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在爸媽這里得到滿足。
第二,“打罵式”教育,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父母平時工作忙,偶爾有空時,就打孩子,甚至在打孩子之前,都要先和孩子進行一場說清楚,因為說清楚孩子,這樣做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使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
因為打罵孩子,孩子一犯錯,第一反應就會挨打,最忌諱的就是“被打”。
打是最常見的教育孩子方式,被逼迫孩子改正,是大多數人的通病。
所以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哪怕再生氣,父母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要顧及孩子的感受,好好和孩子溝通,讓他們明白父母是愛他們的,就會漸漸改掉壞習慣。
愛孩子,就要呵護他們幼小的心靈,做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盞燈,幫助孩子找到更多的快樂,成就孩子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