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販賣焦慮的表現
關注微信公眾號:UC瀏覽器
幼兒園到高中都是一個班級的孩子,今年疫情的反反復復,我家孩子也在去年年底才學會進校園,每到開學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尤其明顯,如果說在學校表現特別突出的孩子,大多都是為了學習。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教育的焦慮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自己的孩子被老師帶到集體學習,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班級里總有那么幾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每次考試或是考試的時候,自己有把握完成,他們會心生羨慕,甚至會產生嫉妒心理,覺得自己也是這個班級里的優秀生之一。
另一方面,當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如意的時候,在家里表現出來的就是“不屑一顧”,甚至出現了“視而不見”的表現。
當然還有另一方面,這些孩子往往會把自己心里話的想法比對方的好,也會造成彼此間的誤會。
所以說,這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么選擇自己默默的承受,要么選擇自己完全放手,讓孩子去獨自承受。
實際上,如果父母可以坦然面對孩子成績的起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絲不茍言笑,那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會覺得自己和父母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孩子也會對父母產生一種信任的意識。
就像一些父母在抱怨:“我和孩子是不厚道的,我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也是薄情的。”
孩子在父母這種角色之下,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自己做主,又怎么會有信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要么會焦慮,會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要么就會給孩子貼標簽,“這樣不行啊,我看你就是一個沒有毅力的孩子。”
孩子在這樣的期待下,內心充滿著抗拒,又怎么可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發展呢?
相反,如果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他的情感訴求就會得到滿足,這時,父母和孩子的距離自然也就會拉近。
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羅森塔效應”。
很多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沒有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作為父母,不要因為擔心孩子的成績不好,就不停地責備孩子不努力,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監督”他,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另外,當父母把孩子跟其他人進行比較,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時,更要想到他的好,培養他的自信心,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相信自己可以,父母能夠理解他的感受,他心中的壓力就會得到釋放。
“羅森塔爾效應”也叫做瓦拉赫效應,也叫做“禁果效應”。
現在,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都會被比較,而且無論什么比較,都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過程,我們做家長的都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不要因過度給孩子壓力,讓他們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正常成長。
如何做到“羅森效應”,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
1、家長要積極地與孩子溝通,促進親子關系
對于孩子的教育,不要有太大的目標,比如自己的人生目標,希望他好好學習,再好好工作,也不要以成績為衡量孩子的一切。
“羅森塔爾效應”不僅會讓孩子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想要讓孩子聽話,家長就要多跟孩子溝通,少一些命令,多一些關愛。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多聽少說,并且不要打斷孩子的說話。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和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
2、要及時掌握孩子的情況,對癥下藥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立意識,他們會有很多自己的小秘密,家長不要因為怕孩子了解了而阻礙孩子的成長。比如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就要給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間,讓孩子獨立去處理一些事情。
當孩子處于叛逆期時,家長要學會退居二線,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家長不要什么事情都幫孩子去做,就算是孩子提出了一些問題,也要學會給予支持,讓孩子去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