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快生孩子了很焦慮
,自己的孩子快生寶寶太焦慮,自己舍不得管,其實我不知道是該如何是好,有時候聽來孩子很喜歡來個“三體不勤”。
我是個帶孩子的“工頭”,跟婆婆一起住的,老公工作,孩子的奶奶經常說我特別愛干凈,平時她還會說,這都會直接印證我個人,我就怕生了孩子后,我這個樣子就特別難受,總是心情不愉快,現在就感覺很崩潰,為什么生孩子前我不是這樣,我的女兒是不是這樣的?我給她講道理,講了一堆道理,但她還是聽不進去,我想了很多,咨詢了好多好多,最后就放棄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很無奈。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抑郁癥其實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據美國大學的研究顯示,它發病率達到了7.3%~1.7%,這是一種疾病,但它是會遺傳的,他的父親未必能夠看到致病的遺傳的基因,所以得先把這個致病的基因傳給他的孩子,之后他才能感受到致病的環境,而不是說把致病的基因傳給他的孩子。
所以,當家長的工作壓力太大,孩子還小,那就開始鼓勵孩子,讓他趕緊跑,這樣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就特別重要,那他的孩子為什么還會抑郁呢?
我想問的是,這不僅僅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受抑郁癥的困擾,更多的是因為很多家長并不清楚自己孩子是否是抑郁癥,是否是自閉癥,我們就把抑郁癥放在一邊去看待,其實抑郁癥這種疾病是很難治療的,我們治療的往往是抑郁癥,或者是雙相障礙,或者是抑郁癥,或者說雙相障礙。
我告訴大家這一點,抑郁癥的孩子,他其實有他自己的規律,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很多事情,我們真正幫助孩子,而不是去消滅他的生活,而是去保護他,幫助他。
這個過程很漫長,當他的抑郁癥的早期沒有得到治療,到了后期會有反復,甚至更嚴重,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正視抑郁癥,正視它,盡早去干預,越早越好,因為孩子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現在很多孩子,因為抑郁癥,都不愛學習,逃課,經常不去學校,拒絕參加考試,活在夢里,老師和父母沒有辦法就只能帶他們到醫院做各種檢查,做各種心理疏導,看看孩子有沒有心理疾病,其實他們是心里有一點點的陰影,只是我們沒有幫他打開,及時給他,現在孩子是經常去網吧,而且網吧里有不少同學,就算去了網吧,也不跟父母說,父母根本原因還是那些對學校不滿意,對老師不滿意,對同學不滿意,對學校沒有一點興趣,所以去網吧上網,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他自己的逃避,而不是因為父母,因為外面的人和事,環境不一樣,在家里也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家長那是不敢管教,那是不敢管,不是真正的“管”,而是無能為力,放手之后,孩子的自我調整,其實也是自我調整的一種方式。
不可否認,網癮確實是存在于孩子的生活當中的,孩子沉迷于網絡,從而導致孩子形成網癮的原因有很多種多樣,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而且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經過重復、機械的加工,以至于孩子無法辨別其中的道理,并且這種“解說”方式,顯然是一種不當的教育方式,當孩子感受不到這種“教育”帶來的好處時,就會更加沉迷于網絡游戲,從而“升級”網絡世界。
02
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家長該怎么辦?
前不久,一份來自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上網的行為采取封殺的態度,孩子很可能會沉迷于網絡,不會再去尋找上網的快樂。在任何時候,家庭教育都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
有專家研究發現,若是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網絡游戲能成為孩子與同齡人溝通交流的方式,游戲的內容就是兒童根據自己的經驗教訓進行選擇的,在游戲中獲得成就感,獲得價值感。
孩子沉迷網絡游戲的原因,與家庭教育關系不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曾在他的書中談到這樣一個觀點:
中國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沉迷于網絡,甚至不惜采取暴力的手段禁止孩子接觸網絡。
實際上,網絡游戲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孩子有興趣同時也能得到現實生活中的支持。
《網絡游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則在此基礎上對網絡游戲下面的青少年模式進行了細致了拓展。
從青少年的角度來說,網絡游戲也是他們尋求自我認同的一個重要方式,因此網游成癮的孩子會將自己的個人成功體驗集中在一個環節中,通過游戲成功的獲得了社交認同感。
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當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價值認同,例如,在學業上,在同伴交往中,他無法獲得自我認同。
而網絡游戲就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他在這個平臺中找到了自尊、自信、親密關系。
由于此,他們在這個平臺中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夠獲得與人合作的機會。
如此一來,在游戲中,他們能夠很快地把握自我感覺良好的興奮點,從而能夠獲得一種強烈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被稱為“成癮性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