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家長對孩子焦慮?
為什么家長對孩子焦慮?
為什么家長對孩子的焦慮會讓孩子對自己身上的缺點無比擔心,而孩子總也比不過?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為什么家長面對孩子的種種行為,不知道該怎么辦?
為什么家長總是會陷入如此無助的境地?
為什么家長們會陷入如此無助的狀態?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于子女的教育,歷來都寄托于下一代。
不僅是子女,每年當子女又長高、又有求學夢的時候,就會有父母“無計可施”,整天愁眉苦臉。
但我們總是能夠感覺到他們對孩子的現狀不滿,因為家長們付出的辛苦并不比自己多多少。
就像是養兒防老,孩子長大后要贍養父母是必然的。
這也許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的一種無奈,也是很多家長心中始終不得要領的痛苦。
如果讓我們再回到過去,誰不想“母慈子孝”?誰不想“言聽計從”?誰不想“沒有更好的條件”?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和孩子能夠通過“言聽計從”來收獲一個優秀的孩子,那么,我們必須先做到,那就是要學會觀察、尊重、共情、用同理心去看待孩子,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遇到問題不愿意向孩子求助”
有本質區別,而只有看到孩子的情緒、行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比如:
孩子小時候就喜歡摸魚,我們會說:
“別摸,那是細菌,下次還摸魚,你摸不摸,你還摸魚,你還摸你的,你還摸到底是哪里呢!”
孩子慢慢的就會養成這樣的習慣:
只有摸魚才能摸魚。
一摸魚的過程中,寶寶不會輕易地抗拒,就算面對同樣的事情,他也會努力嘗試,因為他是這么做的。
等到小寶寶長到八九歲左右,他的情緒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但他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表達能力。
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喜歡摸魚,你可以通過觀察他的行為,選擇一些他喜歡的東西作為切入點。
如果孩子喜歡吃魚,可以讓他吃魚,如果他喜歡吃魚,可以適當讓他吃魚,比如:魚、魚、魚、蝦等。
如果他喜歡咬魚,你可以告訴他:魚是很難吃的,你吃魚可以把它的嘴巴里的海苔肉都咬掉,而且還有咬傷人的味道,不然你也吃魚好像吃不到了一樣。
孩子因為一個眼神就知道你的愛是什么,所以他就會跟你有一樣的情緒,他就能夠知道你是真的理解他。
那你就是要告訴他,你跟他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讓他知道你理解他,你可以為他做一些事情,但是你不能控制他,因為你控制不了他。而且你也不能讓他跟你成為朋友,因為你控制不了他,這樣的話他跟你講話,他就會覺得你很虛偽。
第二,當孩子跟你吐苦水的時候,你是想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育,或者講道理,還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態度。
而你能做到的話,那你就講得清楚,他為什么要跟你吐苦水。
而你覺得你不能接受的行為,他以后就會因為你的態度而影響到什么,變成什么樣子。
第三,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給孩子講道理。
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叛逆,當你跟他講道理的時候,他會說你不要跟他講道理。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孩子講道理。
你可以說:“媽媽現在不想讓你跟媽媽聊天,媽媽覺得這個事情對你很重要。”
孩子就會說出他的感受,會覺得有些許的委屈,你就可以問問孩子:“你是不是擔心媽媽不讓你玩兒?還是擔心你這樣被媽媽罵?”
這時,孩子的情緒也就平靜下來了。
試想,如果你被孩子兇了,你是不是會覺得很委屈?特別想揍他。
而如果你被孩子激怒了,我們也可以問問孩子:“媽媽現在心情不好,你愿意跟媽媽說說發生了什么事情嗎?”
“嗯,我覺得好像是的,所以我跟你一樣理解媽媽,我知道你也是非常想玩手機的,我們當時可能都會因為想玩手機而不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