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該不該蹲馬步?
當孩子不聽話該不該干脆果斷放手?
什么時候該提個建議?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當孩子不聽話該不該逼迫?
怎樣讓孩子不說話該不該放任?
我們有太多的疑惑和困惑,我一直在思考,在與孩子溝通時,也正為這些疑惑。
我們當家長的,只是希望孩子快點長大,再多一點,再多一點。
父母想孩子怎樣,很大程度上在于想孩子對我們言聽計從,我們想孩子聽話,又想孩子喜歡對我們說話。
但我們在為孩子著想的同時,也忽視了孩子想表達的意愿。
我們焦慮的是,孩子在我們面前什么都不說,該如何與他溝通?
每一次,當我們焦慮時,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趕緊回到學習狀態,那孩子內心沒有力量嗎?
我們給孩子的壓力,就像緊閉的門,一旦孩子把門關上,親子沖突會隨之爆發。
父母為什么會焦慮?
我們先來看一個場景:一個媽媽說,她要參加一個聚會,讓她10歲的女兒倍感壓力。
女兒上臺后特別緊張,但她卻說:“媽媽,我可以先做你的助手,再做你的助手,我可以嗎?”
媽媽說:“當然可以,但是你要記得在場的話,留在家里,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的空間?!?/p>
她女兒卻說:“我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去參加這個活動,可是這件事情你卻要我答應你,那我就不去,如果我沒有完成你的承諾,你就取消掉你的機會吧?!?/p>
她說:“媽媽,我現在想要一個人呆一會兒,因為我想讓你們答應我了?!?/p>
她覺得對于一個7歲的孩子來說,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實在是太難得了。
但她要求自己待在自己的空間里,就是為了能夠擺脫父母的“掌控”,只有自己想要的時候,才會拿起身來。
對于她來說,完全沒有想要去參與的意愿,甚至是不想參與其中,只想單純地“躺平”,在自己的世界里,是被他人掌控的。
我不明白,她在心里想什么,為什么又那么渴望擁有那些所謂的“美好”?
我很擔心,她會不會把自己逼到抑郁、卑微到如同抑郁癥患者?
我希望她可以一直堅持下去,卻不能做自己。
直到她徹底擺脫抑郁,生出了勇氣,我才知道,所謂的“真愛”,就是如此短暫的、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從她在呱呱呱呱墜地時,就被賦予了“有本事”的意義。
也許她在生病時,曾和我說過同樣的話;當她生病時,也曾想過同樣的方式對待她;當她受傷時,也曾想過,至少要對著“為他人著想”的人表達自己的愛。
但她又不得不面對這個世界,她只能以“我”自救。
她知道,自己需要保護。
她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渴望獨立的人。
我明白,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能否認自己的“脆弱”,對于一個人來說,能否認自己的不堪一擊,也是一個孩子將來是否能夠更好地活下去的決定性因素。
可是,你的這份“脆弱”,在大多數父母的眼里,是“無理取鬧”、“叛逆”的表現。
或許,一個人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如果自己沒有面對挫折,卻還是在要求孩子以“堅強”的態度面對挫折,這一點,就顯得成年人太脆弱了。
而此時,父母們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讓我們學著去包容孩子的每一次任性,理解他的每一次任性。
相信每個父母在育兒的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而我們成長的路上也一定會走彎路,“小歡喜”的殺傷力也會更大。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像故事中的喬英子那樣勇敢無畏,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做好孩子堅強的后盾。
作者:喬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