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對陌生環境的焦慮心理
01
每到開學季,孩子的表現異常焦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班級有很多孩子的家長非常的焦慮。甚至,已經有很多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們在問老師孩子開學這個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家長非常焦慮,希望老師不要因為他的焦慮而選擇不讓孩子去上學。
孩子在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群時,會產生焦慮情緒,更希望能和同學朋友一起相處。
這個時候,家長能夠幫助孩子從這種焦慮的情緒中走出來。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幫助孩子,找到引起焦慮的原因,并且給出方法,那么焦慮的情緒就會被緩解。
那么,什么是焦慮的情緒呢?
焦慮就是產生于危險的思想,是人們對于危險的一種普遍認知,只要加以限制和引導,焦慮的行為就會發生,因為它反映的恰恰是一個人最真實的狀態。
因為生活中處處都是危險,而人們對危險的了解程度越高,這種情緒就越深刻,往往就越能保護好自己。
而焦慮之下的人會產生很大的恐懼,他們恐懼的事情,包括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學校里發生的事情,都是孩子所擔心的,但是對于父母的這些事情,孩子們卻根本就聽不進去。
所以,焦慮的情緒,實際上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狀態,他們對于孩子而言,他們所恐懼的事情,具體的恐懼對象,實際上是父母眼中的“不聽話”,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可怕的2歲”。
03
父母要如何處理好孩子的2歲
既然孩子的2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就應該更加注意了。
當孩子處于2歲左右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萌芽,所以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完成所有的事情。
而當孩子的行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孩子們就會通過哭鬧來表達他們的需求。
一方面是希望父母能夠看到自己,一方面是孩子在試探父母的底線。
這個時候父母在糾正孩子的行為,就會讓他們感到困惑,為什么2歲的孩子不聽話,總是和自己對著干呢?
“可怕的2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希望獲得關注,同時也是最需要父母的呵護。
因此,當孩子的“叛逆期”出現的時候,父母就要多加關注,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并及時給出回應,讓孩子知道,你已經長大了。
1歲以前
,孩子經常被忽略,那么他們就會通過大吵大鬧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識,那么他們就會通過哭鬧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這時候,父母可以及時滿足他的需求,幫他建立安全感。
而等到他們2歲以后,他們發現自己的需求也能滿足,于是就會通過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進行表達。
其實孩子的這個階段正是因為表達能力欠缺,才會通過哭鬧來向父母索要,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更強。
2歲之后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就會通過哭鬧來達到表達訴求,并且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利。
孩子如果遇到了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會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時家長就要注意了,要考慮是不是平時太過于寵溺嬌慣了,讓孩子變得不懂得拒絕,
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在表達需求。
3歲以后
,孩子開始進入到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們想要表達自己,但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差,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來引導孩子,為孩子建立表達自己的意識。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明確自己的訴求,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定的幫助,但是不可以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更不能隨意打罵孩子。
4歲以后
,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意識,父母可以用一些方式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直接上手,甚至直接禁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學會冷靜,給予孩子時間,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去摸索如何解決問題,讓孩子自己去判斷,自己去思考,當孩子想不出答案的時候,就需要父母替他說出正確的答案。
通過引導,讓孩子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的錯誤,糾正自己的行為。
總而言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即使是父母也不能以命令的口吻對孩子進行教育,只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那么孩子也能夠勇敢地成長。
因此,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對孩子來說,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是羊駝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