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上幼兒園焦慮夜里睡覺哭鬧睡不著哭鬧的問題,真是讓人頭大。
他幼兒園入園前,各種央求,教室、學校,包括學校,就是一個個都跟著哭,然后嚎啕大哭,家長見此情景也很崩潰,但是又無法擺脫,最終只好帶著孩子去了醫院,一檢查才知道是焦慮癥。
其實焦慮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主要發病于兒童和青少年期。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統計,約有15%的兒童和青少年會受到焦慮癥困擾。
兒童和青少年期的焦慮癥,有時會表現為情緒上的明顯煩躁,出現哭鬧、發脾氣,甚至會出現偷竊、傷人等行為。
而這個時期,孩子開始進入青春前期,他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內心也開始變得更加敏感脆弱,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和影響。
而有些家長卻仍然把他們當成小孩子,覺得他們很煩,管得太多了,讓他們覺得父母和老師的束縛太多。
那么,18歲之后,孩子就要迎來獨立意識飛速發展的一個時期了,父母要注意,此時孩子的變化,就意味著孩子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這一階段的孩子,會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喜歡對父母言聽計從,他們不再因為父母的管教而煩惱,因為父母不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而是最依賴的人。
為了表明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的心理從而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的孩子,其實是在尋求關注。
3
“逆反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很多家長很奇怪:
“孩子小時候很聽話,為什么進入青春期后突然就變得那么不懂事了?”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長大了,也是有了自我意識,想要自己說了算,不再需要家長管控。
作為家長,我們要理解孩子青春期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從根源出發,找到幫助孩子的方法。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多給孩子自主權,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事情”,也許很多家長會說,這是我之前沒教過孩子的事情,沒覺得我這個家長不合格啊。
但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事情,會有很多煩惱,會有很多小困惑。
他長大了,懂事了,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不再是你說什么就是什么,喜歡裝的不想聽你說什么,喜歡和你對著干,你說東,他偏往西,你說西,他偏要往西,你說不準跑得比你還快,他還是覺得你比他要好,有一種穩定感。
他會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對的。
結果是他跟你鬧了矛盾,他不再是父母的小寶貝,不再是你的小寶貝,而是你的小寶貝,不再是你的小寶貝,而是你的小寶貝,再也不是你的小寶貝。
你會發現,當他長大,而你漸漸老了,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僅“聽話”,而且“討好”的很少。
為什么?
因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他聽父母的話才是乖孩子,聽父母的話才是聽話的孩子。
因為聽父母的話才是乖孩子,但他心里卻認為自己是好孩子,認為父母會無條件的愛自己,因為自己聽話才是好孩子。
而“乖孩子”的本質是什么?
“乖孩子”的本質是善良、聽話,他們為了父母而付出努力,他們想為父母提供安全感,想為父母減輕負擔,想為父母分憂。
而“乖孩子”往往跟父母關系疏遠,沒有感情基礎,因此他們想要逃離父母的管教,尋找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們不要把“乖孩子”這個詞給標簽化了。不要給孩子貼上“乖孩子”的標簽,它們只是一種偽裝而已,而不是讓孩子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