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聽話像小孩子
最近讀完了一個小故事。
故事中的媽媽是個愿意吃苦耐勞,勤勞善良,事業成功。但是為人樸實實在是很奇怪。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她說她的女兒很大了,今年才6歲,讀小學。父母很是著急,可是又不敢聲張。
她的育兒經里,不知道說了多少次,講了多少次,做了多少次。
在我和我女兒的關系很僵的那段日子里,女兒有什么問題我都得曉之以理去分析。
她講了,她要什么,我也給她講。
她想買,我就給她買。
她不想吃蛋黃作為理由不吃,我就不吃。
對女兒說,我就餓。
她對我說,我餓了,你再給我買一些。
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她在思考,在分析,在反思,在尋找。
經過幾次的耳濡目染,孩子也就懂得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他來說是天大的事,不順心的事,都是小事,而且別人有資格要求他,他也要做。
她從書中悟到了,教育要以寬容和耐心為前提,心不能急躁,用“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就這樣,她的女兒很快地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
我們總結一下,孩子的“開學恐懼”,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告訴父母:我即將到來,我會有新的生活體驗。
而我們作為父母,不要再像過去那樣,覺得他們離開了我們就沒有辦法進入幼兒園了。
那是因為,我們的孩子沒有養成獨立的能力。
我們必須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和承擔后果。
05
讓孩子參與“后果”,他會學會自我反省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
“一個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就是在教他附帶著破壞性的教育。”
帶著破壞性的教育,父母是走進了極端,而沒有教育的,才是真正的悲劇。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
最好的教育是用說服教育。
要讓孩子改掉壞習慣,那就讓他自己感受自然。
但如何讓孩子認識后果,自己決定,自己承擔,那就讓他們自己承擔。
這個過程中,一旦他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導致什么結果,他們自然會開始反思。
而不是由著上來,一頓吼,給他貼上不遵守紀律的標簽。
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的習慣,而不是只會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的本領。
就像許多父母對待孩子都是這樣,他們認為:
孩子的一切都應該由他們來管理,孩子的一切都應該由他們來決定。
一旦孩子有些許失控,比如脫離了他們的掌控,他們的生活就一團亂麻。
我們在約束孩子們的時候,不妨先考慮一下這其中的原因,孩子們的做法是否合理?他們是否在強迫孩子們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
我們是否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太“雞飛狗跳”了呢?
2.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蒙臺梭利老師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p>
在懲罰孩子過后,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及時糾正,比如說:“媽媽希望你能夠在不破壞了玩具的同時,把自己的玩具都收拾整理好,這樣你就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p>
當然,孩子們也可以做一些家務活,將功補牢,減少對父母的“敵意”。
3.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哭鬧、發脾氣、大喊大叫等行為背后其實都是孩子們對于世界的試探,并不知道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的表達方式,幫助他們更好的表達自我。
4.用擁抱來懲罰孩子
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家長應該正確的懲罰孩子。擁抱能夠讓孩子的心理得到安慰,但是這種方式卻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
孩子哭是因為他覺得委屈,渴望被安慰,他們想通過哭來得到安慰,但是并不明白他為什么哭,他只是想得到父母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