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被按在地上打,在路上還躺著一動不動地到處跑,家長一怒之下,抱起孩子就用鋒利的東西打孩子,孩子摔得哇哇大哭。
媽媽正在跟人圍觀,孩子見狀,也哭得更大聲了,媽媽心里更難過了,這孩子越打越不聽話。
大家肯定會覺得,這不就是像媽媽一樣對孩子發脾氣嗎?明明不是的,明明就是孩子想要的東西被家長不允許,為什么孩子會這么干?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會這樣做,家長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能不能接受?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其實,這個問題并不簡單,并不單純是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孩子處于一種報復行為中。
02、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呢?
一、什么是報復行為?
所謂報復行為就是孩子無意中報復自己的父母。
當孩子被老師批評時,他不會想到自己做錯了什么,而是擔心老師會懲罰自己;當老師夸獎自己時,他不會想著自己為什么被老師批評,而是擔心老師會說自己不是好學生;當孩子懲罰自己時,他不會想到自己是壞學生。
這類的孩子往往特別容易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他們會在內心默默的要求自己要對自己的父母負責,要對自己的老師和同學負責。
二、如何應對孩子的報復行為?
1. 告訴孩子,要誠實
孩子做錯了事,因為害怕父母責備而隱瞞著自己的成績,家長此時不要指責孩子,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幫助孩子一起分析,讓孩子意識到,做錯事的代價就是自己的努力付出,讓孩子因為錯誤而付出代價,這樣孩子才能明白,做錯事是可以原諒的。
2. 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不聽話就會受到懲罰,是的,這是因為他們經常處在一個不平等的環境,長期以往,孩子會形成這樣的認識:父母對我的愛,怎么可能真的只有大人份,
除非孩子必須滿足大人,否則,其他時候,他們都不會受到懲罰,也不會受到鼓勵。
所以說,孩子不聽話,也許只是他們有自己的需求,但并不代表他們永遠不需要父母的愛,只是大人之間表達能力有限,或者說只是彼此之間的玩笑話,父母不想說而已。
但如果父母長期以來,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漠視、打罵,孩子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這種性格的形成,不僅僅是在小時候,長大后就會伴隨他一生,影響著他的一生。
那么,該怎么避免和孩子的溝通呢?
一、提前和孩子“約法三章”
對于已經養成了不聽話的習慣的孩子,家長應該及時和孩子約法三章,
第一、約定好只能在周末玩,周末可以玩,每次只能玩半個小時,并且盡量少玩手機游戲,以免影響視力。
第二、約定好孩子玩游戲的時間
孩子沉迷游戲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或者沒有價值感。家長應該注重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感,比如孩子喜歡的游戲、孩子在游戲中的角色扮演、孩子在生活中的成就感、孩子在游戲中的歸屬感等等。
如果家長能把孩子沉迷游戲的原因歸結到游戲上,就能從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實,家長首先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游戲和學業,本質上是一樣的。
學業和人生,從來都是兩碼事,都只有玩耍和學習這兩個才是硬道理。
所以,玩也需要有度,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
就像最近熱播的《小歡喜》中的喬英子,最后也因為媽媽的高期待,對學習產生了抵觸心理,最后選擇跳海逃離。
可見,作為家長,一定要理性看待孩子玩游戲的需求,不要一味地拔苗助長,而是懂得換位思考,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不是聽到孩子說不想上學了,就火冒三丈,直接打罵一通。
因為不想讓孩子在玩游戲的路上越走越遠,走得過于慘烈,家長就要趁早放棄了。
網絡游戲是一個虛擬世界,家長要幫孩子找到比游戲更好玩的事情,來替代掉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