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口碑好的青少年厭學心理咨詢中心
在教育界,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成年人因不堪重負,干脆不來,面對孩子上學等問題,用一句“我不想來,我不想上學”,把孩子逼到抑郁癥的地步。
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本身就和睦,對于厭學的子女,也要在一些分歧少的情況下,能夠盡量不影響親子關系。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么如果父母關系不好,子女厭學怎么辦呢?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跟子女進行一個溝通交流,而不是單向的批評,更不是指責。
例如,王明,14歲,青春期,本來就是迷茫期,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子女的角度去理解,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一個家庭里,如果父母關系融洽,其子女往往和父母的關系也會更加親密。
有的孩子叛逆期沒有什么,父母只要注意到孩子的變化就好,也不用太焦慮。
大方向正確,孩子就不會出現問題
通常情況下來,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很好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都很好,子女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但如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緊張,很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比如,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好,比如,有些父母對子女非常嚴厲,但是對子女卻非常寵溺,或者是,對子女很少有要求,子女平時跟父母的關系很好,但是一到父母間發生沖突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
如果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和標準是很高的,子女的需求也會很高,子女的情緒也會很不穩定。
有些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不好,可能還會互相指責,孩子就會很痛苦,因為他們對父母的需求并沒有那么多,孩子就不會有太多的情感需求。
比如,有些父母總是批評孩子,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
再比如,父母總是把自己家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總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還有的父母總是責罵孩子,總是說“你不行”,“你怎么這么笨”。
這種“打擊式教育”很容易導致孩子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不被愛,對什么事情都沒有信心。
他們會害怕自己被否定,害怕自己被否定,不敢努力,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再去嘗試。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或者他們自己內心有很多壓抑的情緒,即使面對他們的批評,也會感覺不舒服,甚至是自責,而不會去嘗試。
父母的否定了孩子的自我,孩子也很難學會自我評價,變得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甚至很難被父母理解。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即使是最愛孩子的父母,也很難跟孩子形成互相信任的親子關系。
孩子不愿跟父母親近,可能是這三種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
1.不尊重孩子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最該學習的是尊重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犯錯誤時,毫不猶豫地指責、貶低,導致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2.缺乏威信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高高在上,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習慣于對孩子進行說教,孩子不想說,只能用沉默表示拒絕。
3.否定孩子
明明在父母眼中已經很優秀了,為什么卻還要繼續挑剔下去呢?
其實,父母的否定對孩子的打擊,只是讓孩子恐懼父母,不信任父母,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4.孩子叛逆反抗
父母沒有做好榜樣,自身叛逆,不聽話,自然孩子叛逆。
5.樹立原則
孩子小的時候,你可以打,可以罵,用盡父母的權威,但當孩子大了,你會發現你打不哭他,嚇不到他,怎么罵,他都低著頭不說話,然后用他最叛逆的方式去反抗你。
這個時期,越高壓,反而反彈越強烈。
有個老友,兒子16歲那年沉溺于網絡游戲。
非但如此,就連暑假,他也躲在房間里玩游戲。
父親沒看出什么大本事,直接把他的手機沒收了,“不讓玩,我就不做作業!”
結果孩子爆發了,在網吧里“罵”了好幾天,死活不肯回家。
父親后來瞞著兒子,從家里把他送到學校,一路上,默默地走著,到了教室外,他努力地把欄桿往墻上一甩,要把欄桿整個拉好。
但他把手松開了,這時兒子情緒爆發了,舉起了拳頭。
場面就在一瞬間僵住了,同學直接把他抓住了。
打完架,同學把他送到醫院,接受完心理治療之后,他再也不敢了。
校園欺凌,很多家長以為是“不忍心”,其實不然。
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校園欺凌只是和他們的個人意志力等原因有關,欺凌是比較嚴重的,他們不想去上學,所以就對學校進行欺凌,通過不交朋友的方式來讓自己受到傷害,以此來體現自己內心的想法。
就像《以家人之名》中,歡歡的父母只知道讓她去住宿,而女兒卻是直接拒絕。
對于歡歡的問題,父母總是采用了否定和指責,來壓制孩子內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