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孩子反抗,其實是在考驗父母的底線
。孩子的需求和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就會反抗,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去苛求孩子。
在綜藝《朗讀者》中,有一個叫小貝的男孩,讓人印象深刻。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他從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少年,跟父母的關系也一直非常好。
媽媽在公司,爸爸在外地,從前一直都是老師的重點管理者,小貝也乖巧懂事,媽媽說什么他聽話。
但是,到了初三,小貝突然跟媽媽說:
“媽媽,我們分開了,不是我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我就是想讓你不跟我玩,也不是我的錯,都怪你。”
所以,小貝的媽媽特別委屈。
因為小貝平時特別聽話,媽媽說什么,他都會去聽,哪怕她不想聽,也會認真聽。但凡凡和媽媽意見不合,她就會發脾氣,耍賴皮。
后來,媽媽帶小貝去做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說:“小貝是個好孩子,可以讓她來當她的朋友嗎?”
小貝搖了搖頭。
心理咨詢師說:
“是的。”
小貝很委屈,“我是個好孩子,因為你和我弟弟都很優秀。”
心理咨詢師說:
“小貝是個好孩子,因為你很優秀,所以你成為了你的朋友。”
小貝當時委屈得眼淚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起來起來,因為他想要那個玩具,所以他想要給那個玩具。
你先聽他說完,他后面的小事情就解決了。
小貝后面的故事我們都可以看出來,有時候他的思想真的不是大人頭腦里想的那樣,單純的想法,沒有完全不行,但是自己的思想又很片面。
在孩子的世界里,無論他想怎么做,都沒有絕對的“正確”,只有正向的引導。
如果家長批評孩子,和孩子說“這件事不是你的錯”,孩子有時候只是在試探家長的底線,“你下不為例!”
這時候家長就會產生想要解決問題的念頭。
我們還能為孩子說出來的底線,也就是所謂的界限。
例如,父母跟孩子說:“他們今天的行為不該是你的錯,將來你也會犯錯。”
那么孩子就會明白,將來他還會因為自己犯錯誤,自己承擔錯誤所帶來的后果,而且會一直犯錯誤。
二是父母可以幫孩子劃定規矩。
孩子有了規則,就相當于有了行為規范。有了規矩,孩子才能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至于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該怎么做。
也就是說,在規矩的基礎上,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比如,孩子愛咬指甲的習慣,父母可以跟孩子約定,只要讓他咬指甲就可以,如果孩子能遵守約定,父母可以獎勵孩子喜歡的東西。
比如,孩子按時完成作業、聽話、不用父母催促就能把作業做完、幫父母干家務,成績就能夠得到提升。
但是如果孩子咬手指甲、經常尿床、咬指甲、丟三落四、丟東西,父母就要及時糾正孩子這些習慣,讓孩子改掉這些壞習慣,如果孩子已經到了不上學的地步,父母也不能責怪孩子,而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1、父母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
2、給孩子解釋清楚行為規范
3、保持孩子的獨立能力
這四個步驟是父母要堅持完成的,但是切記,不管你有多么忙,一定要抓住這最后這最后的5分鐘,多和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責任的,父母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
父母必須要記住一點:
有時候孩子的想法是非常單純的,他們可能會想出一些奇怪的謊言,比如說自己鼻子會流血,說自己身上有毛病。但是父母一定要記住,不要總是懷疑孩子,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