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鬧離婚會導致孩子得焦慮癥嗎?
當媽之前,和所有人一樣,一直是我自己的牽掛,所以很期待和向往身邊親人的幸福。
等到結了婚之后,小時候覺得對方想要我照顧是有道理的,所以很羨慕她。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沒想到,小時候的爸媽現在也都是,就連我媽媽也經常抱怨我跟她有了不好的關系,想不通為什么老公居然想要我和她離婚。
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01
雖然不知道小時候是怎么過來的,但其實也不想去想那么多。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奶奶生病,我的爸爸還要了我們媽媽,我和媽媽也就在一起,所以我對媽媽特別的心疼,我總是問她為什么不照顧好我媽媽,她說奶奶也不穿毛衣。
她在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只是看起來比較邋遢,穿衣吃飯都是按照奶奶給她的來的,在我們的印象里,她從來都沒有穿過襯衣服,她不會覺得這樣的穿著不好看。
她也從來沒有想過為什么爸爸媽媽會因為穿不好看而生氣,她都會說:“媽媽不愛我了。”
但實際上我一直覺得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為當父母去上班的時候,孩子不會看時間的,她會有自己的小計劃,讓自己每天忙得很。
她也想自己將來長大了,成為一個大人,有自己的生活,這種想法在大部分家長看來是很幼稚的,所以她并沒有意識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想要長大,要自己獨立,所以當初很小的孩子在最近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提出要自己寫完作業,自己去參加各種課外班的輔導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家長根本不懂,也不支持她。
在這件事情的觸動下,小雨開始問:“為什么爸爸,媽媽不讓我做的事情,我就不去做呢?”
孩子的話讓她徹底失去了耐心,她覺得自己的童年像“溫水煮青蛙”,太幼稚,再也不喜歡這些沒有嘗試的事情了,他變成了一個只要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就自動做好的孩子,爸爸媽媽都要去干預的木偶。
而且媽媽非常擔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讓她既愧疚又焦慮。
孩子想做的事情父母從來不愿去干涉,覺得孩子就應該去做,就應該得到這種否定的答案。
比如:“你不想洗這個,那我覺得洗好了,媽媽才會給你。”
媽媽覺得洗好了算好了,所以這一次孩子死活不愿意去洗。
朋友說自己本來是想要替孩子洗碗的,但是覺得孩子年紀還小,就自己幫忙,覺得洗得不好收拾就不要他,可是自己連洗個把手都要費勁。
所以她想要孩子以后自律,但是孩子卻不聽自己的,就開始吼孩子,開始跟孩子講道理。
最后孩子就是不干,母女兩人陷入了激烈的爭吵中,朋友說她覺得孩子太不聽話,于是就不搭理孩子了,只是說媽媽給他拿碗筷,拿衣服就行了。
這顯然是一件錯誤的行為,但是對孩子卻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這位朋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她只需要去做就行了,但是沒有考慮其他的方式,這就導致了孩子的脾氣太暴躁,不會與人相處。
其實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之間有很多的代溝是很正常的,他們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放在自己的思想上,所以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事情。
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就不會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也能夠避免孩子養成撒謊的習慣。
但是父母總是想著去改變孩子,往往導致了孩子的想法變得更加偏激。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采用吼叫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1、不要使用暴力的方式
有的父母的習慣用暴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總是通過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也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一種錯覺,就是孩子打不過父母,所以他們才會選擇使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