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一樣不聽話,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社會行為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和孩子都會出現一種“心理飽和”的現象。
這種“飽和”是指當一個孩子面對一個同等水平的人,因為一個細小的差錯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時,他就會產生急躁、焦慮的心理。
父母雖然是成年人,但也要理解子女的這種心理,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即便是孩子。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我們要盡量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即便有時候他們不理解。沖突已經存在很久,哪怕只是有一天,我們也要盡量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
第二,需要我們保持冷靜,更加耐心和智慧去處理。
當孩子說起自己的委屈時,最好抱抱孩子,告訴他們我們理解他們的感受。然后告訴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當孩子們知道自己的父母理解他們,并且愿意為他們提供幫助時,也要及時給予支持。
當孩子們知道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樣子就是最好的。
第四,父母也要學會與孩子溝通。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因為缺乏溝通,在溝通時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如果你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那么孩子們會覺得你對他們不感興趣,從而對你產生排斥。
第五,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當孩子遇到煩惱的時候,他們會主動向你傾訴,父母也要耐心傾聽孩子的煩惱和憂愁。不要總是說“你很煩人”、“你怎么那么沒出息”等等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
父母要有耐心,可以嘗試和孩子說一些舒緩的話,不管是開心的還是難過的,這都是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父母要多一些耐心。最好的做法是給孩子提供一些解壓的辦法,讓孩子自己去做,父母不干涉。
第六,學會放手,給孩子以成長的空間。
父母要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孩子的變化,接受孩子的“長大”,不要總想著控制孩子,學會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成長。
第七,要減少對孩子的期望。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成長,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對孩子期望過高,眼里只有孩子的學習成績,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就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是棍棒教育。父母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就越會對孩子嘮叨個不停。
第八,控制欲強的父母,過度保護孩子。
我們要多讓孩子成長,不要總是擔心孩子會犯錯誤,總想為孩子做決定。一味地把孩子保護在一個沒有問題的地方,卻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比如孩子學習時,父母就把電視關掉,讓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在一邊玩手機。這樣會讓孩子對外界充滿好奇心,甚至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樣他就會在一個個的嘗試中,知道怎么做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
當孩子學會正確的做法后,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比如當孩子學會了自己把水喝到嘴里,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孩子繼續嘗試。當孩子會處理自己的事情后,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明白,自己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有勇氣去面對今后的生活。
六是,在孩子做事情時,父母要正確引導,不要替孩子做決定。孩子的思考能力強,在做事情時,能夠權衡利弊,思考自己做這件事的后果,而不是由父母做決定。如果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父母要給予鼓勵,因為孩子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知道自己的分寸,有責任感,父母也要給孩子提建議,幫孩子改掉壞習慣。
七是,父母要明確責任,明確責任。比如,孩子不遵守規則,父母就要把規則留給孩子,告訴他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例如,孩子要跟同學玩,只能在家里看電視,不能看手機,那么,父母就要引導孩子做出時間表來,要清楚守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