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專門反抗父母,
隨著孩子的成長,
不少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百般挑剔,他們往往不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孩子的一切都是為了父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就連孩子的衣服、鞋子、書包也要伺候。
可是,你發現這樣做不對了嗎?
其實這種做法在孩子身上體現的是一種極大的權力之爭,家長們在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之中,既想做孩子的引路人,又想要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而很多家長的育兒教育,讓孩子在行為方面,陷入了兩個極端。
一種是不為孩子所“買單”,以犧牲孩子的自我成長。
這種父母總是以自己的意志為主導地位,從來不聽孩子的意見,也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會對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
這種父母并不以身作則,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而另一種是對孩子過于嚴厲,過度干涉,把孩子的學習完全交給老師,讓孩子沒有自己的時間和自由,要求孩子嚴格執行,一味地把孩子當成學習機器。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會逃避,他們會選擇做老師或者和家長對著干,他們的內心會很抗拒,會認為老師和家長都是不好的,會很反感。他們會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味地指責,只是要求他們去學好,他們也沒有從內心接受,沒有了解自己的過程,反而會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適合學習。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所以就會產生抗拒心理。
其實這種做法并不正確,我們應該認識到人與人是不同的,有些事情老師未必能做到,而是未必能做到。例如孩子遇到難題,他們會去問老師或者去問父母,但是這種情況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少,但是很多父母卻認為孩子還小,有些事情老師沒有能力給他們,需要家長去教育和引導,那孩子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不好的行為,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了解清楚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學習,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不愿意跟父母分享,這樣父母也就很難發現,這種行為的形成是很嚴重的,父母不能輕易地去責罵孩子。
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一般有這三種原因:
1、心理年齡段不同
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階段,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事事都跟父母分享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而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著,所以父母可以注意到孩子可能出現的心理年齡階段,提前了解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些事情,不要對孩子的一些事情抱有太過于緊張。
2、追求完美
孩子到了幼兒園以后,家長會發現以前孩子不會有什么事情發生,但是到了幼兒園以后就會發生變化,孩子開始追求完美,一旦發現孩子在幼兒園中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的事情,孩子就會產生焦慮的心理,從而產生分離焦慮。
3、受到同伴的影響
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是以學習為主,所以孩子們會產生一種跟風的心理,有的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和小伙伴們玩在一起,但是有的孩子比較內向,害怕和小朋友們一起,害怕自己做錯事情,不敢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物。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為“人際交往敏感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慢慢覺醒,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更加豐富,更加關注內心的感受,不喜歡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和評價,也不喜歡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在集體生活中比較被動,不喜歡跟別人交流。
4、同伴關系處理不當
由于缺乏同伴關系的支持,孩子的社交能力普遍較差,常常遭到同學的排斥,他們不愿再跟小伙伴們在一起玩耍,只好在網絡中尋求友誼和安慰。
此外,孩子學習壓力大,學習成績差,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就會慢慢形成孤僻的性格,再加上網絡上一些負面的東西,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